皇姑寺明代初稱黃村寺,天順年間改稱順天保明寺,在明代是太后娘娘的香火院,在清代是康熙皇帝的行宮,這座寺廟最大的特點是跟明清皇家有很大的關(guān)系。
皇姑寺明末清初,皇姑寺毀于大火,康熙皇帝頒旨由朝廷出資重建。康熙五十年(1711),保明寺舊基重建,康熙五十八年(1719) 落成, 易名“敕建顯應(yīng)寺”。
皇姑寺在明代初稱黃村寺,天順年間改稱順天保明寺,民間根據(jù)呂尼救英宗的傳說,俗稱皇姑寺。皇姑寺遺存兩口明代銅鐘,均收藏于大鐘寺博物館。一口是黃村寺鐘,原鑄于“大明天順六年(1462)”,原置“黃村寺大悲觀世音殿”,“大明嘉靖十二年(1533)三月二十一日奉懿旨重造”, 重要捐資人是“昭圣康惠慈壽皇太后”、“章圣慈仁皇太后”、昌國公張鶴齡、建昌侯張延齡以及司禮監(jiān)、內(nèi)官監(jiān)、御馬監(jiān)眾太監(jiān)等。“昭圣康惠慈壽皇太后”為明孝宗皇后、武宗的生母、世宗的伯母,武宗時尊為“慈壽皇太后”,世宗入繼稱圣母, 嘉靖三年(1524)上“昭圣康惠慈壽”尊號。昌國公張鶴齡、建昌侯張延齡是昭圣康惠慈壽皇太后的兩個同胞兄弟。“ 章圣慈仁皇太后”是世宗親生母親,尊為圣母。這口鐘翻鑄時間正好處于嘉靖皇帝佞道毀佛之際,《萬歷野獲編》中非常詳細(xì)地記載了毀皇姑寺始末,嘉靖皇帝認(rèn)為皇姑寺名稱不好,主張毀掉,兩位皇太后出面極力攔阻,礙于皇伯母的情面和母后的威儀,嘉靖只好隱忍作罷,皇姑寺得以幸存。兩位皇太后下懿旨翻鑄黃村寺銅鐘,明確向世人宣告皇姑寺是太后娘娘的香火院,誰也別想毀掉它,皇帝也不例外。另一口為保明寺鐘,鑄于明隆慶六年(1572),領(lǐng)銜者為“慈圣皇太后李氏”。“慈圣皇太后李氏”是明神宗生母, 十分崇信佛教, 多次出資修建寺廟,如慈壽寺、慈恩寺、萬壽寺、拈花寺、長椿寺等廟宇皆與其有關(guān)。《明史》上說她“顧好佛, 京師內(nèi)外多置梵剎, 動費巨萬, 帝亦助施無算”, 尊為“九蓮菩薩”,號召力極大,她一倡議鑄鐘,王公大臣紛紛解囊,鐘銘文中的重要歷史人物還有太師成國公朱希忠、太師定國公徐光祚、錦衣衛(wèi)左都督朱希孝及司禮監(jiān)掌印太監(jiān)馮保等,捐資者多達1300 余人。
皇姑寺曾一度作為康熙皇帝的行宮,在《日下舊聞考》卷86 乾隆《御制靜宜園記》中有所披露:“昔我皇祖于西山名勝古剎,無不曠覽。游觀興至,則吟賞托懷,草木為
之含輝,巖谷為之增色。恐仆役侍從之臣或有所勞也,率建行宮數(shù)宇于佛殿側(cè),無丹之飾,質(zhì)明而往,信宿而歸,牧圉不煩,如岫云、皇姑、香山者皆是……于是乎就皇祖之行宮,式葺式營,肯堂肯構(gòu),樸簡是崇,志則先也,動靜有養(yǎng),體智仁也。”可見岫云(今潭柘寺)、皇姑、香山諸寺都是康熙皇帝的行宮。康熙皇帝熱衷微服私訪,又酷愛西山風(fēng)景,皇姑寺毗鄰京西古道,從他重建皇姑寺、御制碑文、改名賜額及各殿對聯(lián)等跡象看,他極有可能經(jīng)常來西山游玩,并在皇姑寺、八大處等行宮中夜宿過。斗轉(zhuǎn)星移,歲月滄桑,皇姑寺門額、殿額、殿聯(lián)等實物不復(fù)存在,有的幸存拓片,現(xiàn)寺院內(nèi)兩通龜趺螭首的康熙御制碑保存完好,且滿漢文對照,矗立在老祖殿前面,向人們訴說著那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康熙皇帝御制《顯應(yīng)寺碑記》,以紀(jì)其事,寺額、殿聯(lián)等多為康熙御筆。《日下舊聞考》卷97 載:“觀音殿內(nèi)懸圣祖御書額曰‘ 水心柏子’, 聯(lián)曰:‘ 片石孤云窺色相,清池皓月照禪心’;老祖殿額曰:‘林泉花雨’,聯(lián)曰:‘月在上方諸品靜,心持半偈萬緣空’;寺后閣額曰:‘掛衲翻經(jīng)’,寺門額曰:‘敕建顯應(yīng)寺’,又天王殿亦有‘顯應(yīng)寺’三字額,皆圣祖御書。”這些記載足以說明康熙皇帝對皇姑寺非常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