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里古鎮(zhèn)曾名梨花村,又名禊湖,唐時黎里為村落,南宋時成為集市,明代弘治年間升格為江南大鎮(zhèn),與同里、織里、古里共稱江南“四里”。黎里古鎮(zhèn)已經(jīng)有2500多年的歷史了。
黎里古鎮(zhèn)面積258平方公里,隸屬蘇州市吳江區(qū),東臨上海、西瀕太湖、南接浙江、北依蘇州,地處江蘇、浙江、上海兩省一市交匯的金三角腹地,是中國沿海和長江三角洲經(jīng)濟圈的中心區(qū)域。2014年3月,黎里被評為“全國歷史文化名鎮(zhèn)”。
黎里古鎮(zhèn)明清古建筑多,八大姓的多,名人故居多,大門絕大多數(shù)朝向市河,沿著街面,黎里的大宅平面布局,正門總是面河而建,宅院規(guī)矩方正,進落有序。大宅的主落上,依次由門廳(沿街,有的帶樓)、轎廳(也稱茶廳,停放轎子或供來訪者喝茶等待主人接見)、正廳(接待主要賓客,舉行婚喪禮儀)、女廳(也稱樓廳、堂樓,主要居住房,可以增加進數(shù),一般是兩進,兩側(cè)增建廂樓,構(gòu)成寬可走馬的走馬堂樓),有的后面再加下房(廚房或者供仆役居住)。
中國古代建筑崇尚的,與中軸線聯(lián)系的縱深空間意識,文學(xué)筆觸不時涉及,所謂深宅大院,侯門深似海,這里的美似乎都在一個“深”字上,中國人的空間觀念崇尚這個“深”字。關(guān)于中軸線的建筑文化性格,可以說古往今來世界上沒有一個民族像中華民族這樣,對中軸線的建筑文化性格與美學(xué)追求如此熱衷,如此執(zhí)著。
黎里的古建筑就是如此強烈地突現(xiàn)了中軸線。黎里主要的三條街道,上岸、下岸和橫街,所有的建筑,大門一律面向街道和市河,它們之間的差別在于,上岸朝南向陽,都是官僚士大夫和富商豪紳之家,下岸和橫街則以普通市民的居室為多。上岸的房屋縱深少則五進,一般都在六七進,多的可達九進。最氣派的大戶人家,面闊可達七開間,比如八大姓的周家賜福堂、蒯家樹滋堂,還有汝家進士第都是整整一溜七開間門面。八大姓的其余幾姓則五開間門面。江南古建筑,縱深稱進,橫向稱落(或者稱路),這些大戶的住宅往往不止一落,像第二大姓的陳家就多達三落。下岸和橫街,大多在四五進進深,沒有邊落。明清時期,封建王朝對房屋建筑有明確的規(guī)定,一般平民住宅不得大于三間,高度也不得超過二層,甚至連屋脊樣式也有規(guī)定,因此特大的深宅大院是三品以上的官吏或特許的。偶爾出現(xiàn)例外,那是因為清王朝后期洋人入侵,王朝衰落,法紀松懈而建起來的。
黎里的豪門大宅也好,普通民居也好。大多有一個雙落水的河埠頭,河埠的寬度,由房屋的開間所決定。一般先安排三至四級淌水式石階,再接外八字雙落水。以三開間門面為例,河埠中間的平板大方石,約三尺來寬,算上兩側(cè)的雙落水石級,總體寬度不過一丈五尺左右。上岸那些五開間、七開間的大戶人家,他們的河埠頭寬綽得多,通常在三尺見方的石板兩頭各鋪一塊條石,形成五尺寬的平臺,再氣派一點,兩邊再各加等量的條石,平臺增寬到七尺或七尺以上。
河埠的平臺嚴格地座落在中軸線上,條石、平臺的線縫都與建筑中軸線平行。纜船石的安排也嚴格講究中軸線。凡是三開間門面,必定擁有一座雙落水河埠頭,纜船石的位置自有一定成規(guī),河埠的座身上沿中軸線對稱安排兩個,河埠兩頭的駁岸上再兩個,一共四個。
黎里明清兩代的建筑,功能分明,布局合理,準確的說,應(yīng)是符合封建的倫理。門廳、正廳、堂樓、花廳、廂房、偏房等建筑單元都遵循傳統(tǒng)規(guī)矩。一般說主要遵循如下三項原則:前公后私,前三廳具有公開性,堂樓、廂房或偏房是主人生活起居的地方,具有私密性。男女有別,專為小姐女眷建筑的堂樓或閣樓,隱私性很強,外人一般不能涉足。尊卑原則,主人居正屋,下人仆役一般住廂房或偏房。
黎里民居堅固而實用。建筑采用建材本色,清一色白墻、灰磚、黑瓦,外簡而內(nèi)麗。建筑宅基全部使用條石,上部承重柱、梁、檁、椽以及板壁門窗均用木材。墻基部為踏扁砌的實墻,上部才開斗砌,多數(shù)人家斗墻中間用碎磚填充結(jié)實,屋頂為望磚、土瓦。整座住宅,以坐南朝北為例,必定在東、西、北三面圍以封火墻,厚度不會少于50厘米,尤其是東西兩側(cè),遠遠望去,兩垛高高的觀音兜,帽兜般的曲線,與天際線相映襯,優(yōu)美、柔和卻又不乏氣勢。黎里偶爾也能見到馬頭墻,直線型的,階梯狀疊落,那是有些人家仿制的徽派建筑,不多。有了封火墻,一旦鄰家失火,可以免受連帶遭殃。為了安全,封火墻一般不開窗戶,偶然在高處設(shè)有圓形的小洞,頂多三四十厘米直徑,到里邊一看,小圓窗內(nèi)安置著一塊水磨磚,雕著一個象鼻眼,一伸手就可以隨意移動。原來那是瞭望孔,在兵荒馬亂的年月,主人家憑此可以觀察外邊的動靜。
同一座民居中,由院落和天井分隔成一進又一進,每一進都有一道雙扇門,左右兩邊開有門栓洞,白天開門,右邊的洞內(nèi)就藏進門栓,晚上關(guān)門,抽出門栓兩頭一架。為了堅固,有的人家門后安置兩根門栓,或者有再加一根豎撐。更有人家,在門上鑲嵌水磨磚,用銅釘或者鐵釘鉚緊,這樣的門堅固之極,既防盜又防火。
民居的每進之間都有封火墻,高高大大的,與中軸線相垂直。萬一某一進失火,也不會殃及另一進,至少可以延緩火勢,爭得救火時間。
緊靠每進封火墻都有一個小小的天井,黎里人俗稱“眉毛天井”,因為狹狹長長的,又兩兩對稱,稱之為“眉毛天井”真形象之極。有些人家這種小天井,因地制宜做成方形,黎里人稱之為“蟹眼天井”。這種天井不僅采光、通風(fēng),調(diào)節(jié)室內(nèi)的小氣候,還是雨水排泄的重要通道。眉毛、蟹眼雖小,作用卻大。
住宅內(nèi)部,每進都有院落狀天井,第三進大廳前的天井,最為寬闊,黎里人往往專門稱之為庭院。天井也好,庭院也好,四周檐口專用一種滴水瓦片,俗稱花邊滴水,雕有種種花紋,周家的賜福堂甚至出現(xiàn)龍鳳圖案,那是太平天國時期,一位封了王的將軍在此駐扎,維修時留下的印記。天井四面的雨水,沿著水落管順流而下,匯集到天井一側(cè)的陰溝內(nèi)。這有講究,叫做“四水歸堂”,含有“肥水不外流”的意思。天井多數(shù)有石板鋪地,也有卵石、瓦片、陶片、瓷片或磚頭的,如果是后者鋪地,往往鋪出種種圖案,有12生肖,有瓶生三戟、也有梅蘭竹菊。
黎里民居的窗戶分落地長窗、半窗和八角窗多種,既講究舒適又富于情趣,窗格欞大多使用明瓦,一種磨成薄片的蠣殼,透光而不透明,既能采到光線,又不讓外邊窺視內(nèi)里的一切。清末逐漸改用玻璃,不過蠣殼窗至今還有相當?shù)牧舸妗?br />
室內(nèi)底層廳堂部分用方磚鋪地,兩側(cè)廂房鋪木地板。樓面也是木地板,考究一點的也有在木地板上鋪以瓦缽,架空后再鋪方磚的做法,這樣做可以隔去不少噪音,樓上樓下互不干擾。鋪地用方磚,或者使用其他磚塊,可以調(diào)節(jié)室內(nèi)的干濕度。每當潮濕的雨季,方磚細微的孔隙會自動吸收空氣中的水汽,以降低濕度,干燥的日子,方磚又會釋放出貯存在里面的水份,增加空氣的滋潤度。一些考究的廳堂,周邊的墻裙也鑲有水磨磚,雕有種種花紋,不僅美化了居室的環(huán)境,更增強了空氣調(diào)節(jié)的功能。居住在這樣的空間之中,大大有利于身心健康。現(xiàn)在多數(shù)人家鋪地使用地磚和磁磚,地磚磁磚不吸水,又容易打滑,遠不及傳統(tǒng)的方磚。
方磚的鋪法還有講究,文官和武官就有所不同。明清時期,黎里人好讀書,重文輕武,至今流傳著“文官一支筆,武官投脫力”的說法,因此八大家中走出來的大多數(shù)是文官,他們住宅的方磚,沿中軸線縱橫鋪就,而新蒯家弄底的“退一步處”船廳,是抗擊沙俄的著名將領(lǐng)張曜所建,那里鋪地的方磚就呈菱形。
裝飾考究
黎里民居的裝飾比較考究,官宦紳士之家則非常考究。門廳有門廳的裝飾,正廳有正廳的裝飾,天井院落、棟梁、花廳、書房乃至輔助性的建筑,無一例外都有種種裝飾。
先說門廳。大門的正上方有門額,張掛匾額的地方。主家往往請名人題寫,以示榮耀。黎里請得的名人自明至清,至少有董其昌、文徵明、朱彝尊、袁枚、王鳴盛等等。八大姓之一的蒯家,老蒯家弄朝南面街一落五開間,門額“中憲第”;南蒯家弄,五進五開間,匾額“榮祿第”;新蒯家弄,一落七開間,門廳高懸“大夫第”匾額。大門兩邊有抱鼓石,甚至配上一對石獅子。
再說廳堂,正廳尤其突出,往往張掛中堂字畫,懸有楹聯(lián)。這里且以賜福堂為例說一說楹聯(lián)。
賜福堂本清乾隆時期工部尚書周元理的私邸,那氣勢恢宏的第三廳上,有無錫籍大學(xué)士嵇璜贈予的“賜福堂”匾額。兩邊有兩副楹聯(lián),錄如下:
座上珠璣昭日月,堂前黼黻煥彩霞。
積善余慶,百代云仍承燕翼;蒙恩受福,九如天保答龍光。
聯(lián)語寫得很好,切情切景更切合主人的身份地位及其擁有的榮耀。
第一聯(lián),“座上珠璣昭日月”,珠璣,圓形而有光澤者為珠,不圓者為璣,這前句說周氏一家擁有珍物;“堂前黼黻煥彩霞”,黼黻,古代禮服上所繡的花紋,這后句喻周家來來往往的全是有身價的人物。
賜福堂上的第二副楹聯(lián)中的“蒙恩受福,九如天保答龍光”,充分表達了他們周家多次得到乾隆賜福的榮寵。九如天保,即“天保九如”,《詩·小雅·天保》:“如山如阜,如岡如陵,如川之方至,……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壽,不騫不崩,如松柏之茂,無不爾或承。”詩名《天保》,篇中連用九個“如”字,集中了人間一切美好的事物,周家將世世銘記龍澤,代代不忘回報皇恩。
再看第二聯(lián)中的“積善余慶,百代云仍承燕翼”。《易·坤》:“積善之家,必有余慶”,余慶,指先代遺澤。云仍,云孫與仍孫的略稱,云孫是從本身算起至第九代孫兒,《爾雅·釋親》:“仍孫之子為云孫”,仍孫是從本身算起至第八世孫兒。《爾雅·釋親》:“昆孫之子為仍孫”。這里的云孫和仍孫泛指遠代的子孫。燕翼,《詩·大雅·文王有聲》:“武王豈不仕,詒厥孫謀,以燕翼子。”毛傳:“燕,安;翼,敬也”,陳奐傳疏:“言武王以安敬之謀遺其子孫也”,引申為善于為子孫計謀。看來,這第二聯(lián)應(yīng)當是周元理的后裔撰寫的。
撰寫得巧妙的楹聯(lián),原本很多,現(xiàn)在能夠保存下來的了了無幾。一些別出心裁的佳構(gòu),盡管已經(jīng)不存,但依然爛熟于人們口頭。比如下面一聯(lián):
快樂每從辛苦得,便宜多自喫虧來。
這一幅楹聯(lián)很有意思,書寫者特意將“辛”字多加一橫,“虧”字多添一點。寓意多一份辛苦,必能換得眾多快樂,多吃一點小虧,終生算來必得便宜。
室內(nèi)的裝修,除了上文提到的,還有做軒的藝術(shù)。軒實際就是再加一個室內(nèi)天花,使屋頂增加一個空氣保溫層,大宅的軒裝飾十分講究,木雕精良,有各種做法如船篷軒、鶴頂軒、花籃軒等,有的木梁上還有彩繪,畫棟雕梁,富麗而又堂皇。
木雕、石雕和磚雕在裝飾中最多。
宅第木雕取材柏、楠、椿、銀杏、杉木、柚松為主,題材以民間吉祥圖案、宗教人物、戲曲故事,山水、花鳥蟲魚為多,采取浮雕、平雕、鏤空雕(透雕)等手法。黎里的木雕則以鴻壽堂為最,那里一套24孝,十分完整,工藝精湛。還有彭宅,梁架上八仙過海、梅蘭竹菊等木雕,寬寬窄窄、凹凹凸凸,虛虛實實,層層相疊,連軟挑頭的斜撐上,也獨具匠心地懸以盛放的花卉和花籃。
黎里古鎮(zhèn) 古街風(fēng)光四:民居
(2.4.6雕花地罩對子門)
黎里古鎮(zhèn) 古街風(fēng)光四:民居
(2.4.7民居木雕)
石雕題材,上文提到過抱鼓石和石獅子,更多的以吉祥圖案、人物故事、山水花鳥為主,有門罩、天井、柱礎(chǔ),庭院的石桌、石凳等等。
磚雕,黎里以磚雕門樓為多,至今還有20來座。
磚雕門樓,是多種藝術(shù)的結(jié)合體,有浮雕、深雕、透雕等手法。靈巧的工匠們在僅僅三寸厚的青磚上,竟然能從淺到深,雕刻出七、八個層次。保存最為完好的目前要數(shù)賜福堂的三座磚雕了,那真是繪畫與書法的高度綜合。第一座磚雕門樓雕刻了種種花紋,上方是回字紋飾,下方是菱形,托有兩朵碩大的牡丹,左右各有兩塊人物浮雕,一人騎牛一人騎馬,仙風(fēng)道骨,氣度非常。第二座最高大氣派,哺雞正脊踞于頂端,檐牙高啄,筒瓦密布,龍鳳瓦當間以壽字花紋,高高的發(fā)戧之下,飾以各種藝術(shù)造型的水磨磚,層層疊疊,錯落有致,由下往上望,齊平的檐口高聳入云。門樓上部是百鳥朝鳳,飾有春桃、夏蓮、秋菊、冬梅四季花卉,下部水族龍宮,螃蟹、水獸、鯉魚,還有各種水下珍奇,水波正中隱隱露出一角龍宮,幾條鯉魚爭相跳躍,一條蒼龍沉浮其間。左右兩側(cè)各有一塊浮雕,藍天白云,樹木花草,車馬橋子,各類人物栩栩如生,特別是人物的衣褶線條生動流暢,抬腿舉手,呼之欲出。第三座磚雕的上方飾以“鳳穿牡丹”,下方是“獅子滾繡球”,左右兩邊是浮雕,左邊是相府,右邊為帥府,文臣武將出入其間。
黎里的大戶人家,磚雕門樓往往不止一座。多座磚雕中,一般第三進正廳前面的那一座堪稱主題,各家憑此爭奇斗勝。八大姓的汝家,瑞文堂前的磚雕門樓堪稱黎里一絕,詳見本書地靈人杰篇的八大姓一節(jié)。蒯家樹滋堂的正廳前安排著一座雙面磚雕,由吳中著名大家文徵明題詞。前些年翻建房屋時被拆毀了,好在黎里文保所的工作人員,化了力氣,把所有的構(gòu)件集中保存了起來,有待日后重建。可惜的是周家的第三廳前的“竹林七賢”磚雕門樓,是吳中數(shù)一數(shù)二的精品,早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早期就為南京博物院拆去,至今存放在地下室內(nèi)。
磚雕門樓的題詞,非常有講究。封建社會,最看重門第,因此磚雕門樓上往往打出祖先的旗幟。比如八大家之第六位的陸家,磚雕上就是“懷桔清芬”四字,用了江南老祖宗陸績的典故,詳見本書八大姓介紹。黎里的王氏家族,盡管排不進八大姓,但他們自恃門第高貴,現(xiàn)在王家的磚雕門樓上留有“槐蔭庭留”四字,就是后裔們以簪纓世族自居的明證。這“槐蔭”,有分曉,槐樹在古代留下了許多史實,這里想多寫一筆。
槐樹生長十分緩慢,俗語云:“千年松,萬年柏,頂不上槐樹歇一歇”,一株老槐樹,歇上一歇,據(jù)說就是百兒八十年。《周禮·秋官》云:“朝士掌建邦外朝之法,面三槐,三宮位焉。”注解說:“槐之言懷也,懷來遠人于此,欲與之謀。”《春秋》里也有“樹槐聽訟其下”的記載。可見,古時候栽種槐樹是和朝政、司法聯(lián)系在一起的。
《宋史·王旦傳》有記,王旦的父親曾經(jīng)親手在院子里栽種了三株槐樹,自信地說:我的后代一定有作三公的,種上這三株槐樹作個標志。王旦出生后,好學(xué)有文思,父親更自信了,到真宗時王旦果然作了公相。蘇軾特為此事,寫了一篇《三槐堂銘》,流傳至今。
從周朝到宋朝,從公元前三四世紀到公元后十世紀,一千三四百年間,槐樹故事一直是和大官有著密切聯(lián)系的。不但姓王的人家都以“三槐”名堂,不少文人學(xué)子,都愛以三槐名堂名室。宋朝都城學(xué)士院第三廳,院子里有一株古槐,稱為“槐廳”,傳說讀書學(xué)子只要在此廳呆過的,就可以入相,因而許多讀書人竟把別人的行李扔出去,自己搶占居住,希望以后能夠入相。古代人們多種槐,所以有槐里、槐市、槐衙的說法,而且槐樹又名守宮槐,從古以來,人家均愛在庭院中種植,首先取它的葉密陰濃,第二取它象征吉兆。漢唐以來,都城學(xué)宮有很多槐樹。俗語“槐花黃,舉子忙”,當時考科舉的盛況可以憑此而想見。槐蔭庭留,顯現(xiàn)了王氏家族的驕傲,也表達他們祈求飛黃騰達榮宗耀祖的心態(tài)。
周氏的子孫總以先祖周元理為榮,他們請了清代著名書法圣手許汝霖書寫了“天錫純嘏”四字。這四字出自《詩經(jīng)·魯頌·閟宮》:“天錫公純嘏”。天,毛傳解釋為君,錫,通賜,公指魯僖公,魯僖公曾派兵征伐淮夷,取得勝利,依古禮須將戰(zhàn)功告祭祖廟,魯臣作此樂歌,在告祭時歌唱。純,大;嘏,有兩讀,GU,JIA,受福曰嘏,因此天錫純嘏意即君王賜給了洪大的幸福。周元理為官勤謹,深得乾隆皇帝的寵愛,多次受賜上方珍物和御筆書就的“福”字。磚雕上的字,是周氏子孫對這位黎里始祖的稱頌。
磚雕門樓的題刻,往往意味深長,多警策的詞句,總括起來看,首先是庭訓(xùn)和警省之語。
賜福堂第一座磚雕門樓鐫刻著“朂虔介祉”一語,此語古樸深奧,朂音XU,勉力的樣子;虔,誠敬,虔誠;介,引申為傳遞、傳播;祉,音ZHI,幸福。很明顯周家諄諄教導(dǎo)后生們:必須勉力而虔敬地為子孫后代,當然也不排斥為他人,造福。八大姓的第七姓徐,他們的磚雕有“觀國之光”一語。此四字出于《易·觀》,對此注家的解釋是“明習(xí)國之禮儀”,這是徐氏對后裔的告誡。再如“世德作求”和“懷鉛提槧”二語,前者出于《詩·大雅》,鄭玄的箋注是:求,終也,以其世世積德,庶為終成其大功;后者的“鉛”與“槧”都是古代的書寫工具,教導(dǎo)后代子孫必須讀書奮進。
其次,磚雕的題詞有較多的口彩與祝頌。位列八大姓第二的陳家,他們僅存的一座磚雕上鐫刻的是“奎壁凝祥”,奎與壁,都是28宿中的星宿,顯然祝愿陳氏一脈始終成為人才匯聚的家族。位列八大姓第四姓的蒯家,有“芝蘭毓秀”,芝和蘭,比喻美質(zhì),口彩一句,蒯氏家族祈愿培育出眾多優(yōu)秀人才。位列八大姓的第七姓的徐家,目前保留下來的磚雕門樓四座,其中一座是“五鳳名裔”一語。據(jù)《小學(xué)紺珠》:“五鳳,赤者鳳,黃者鹓雛,青者鸞,紫者鶩,白者鵠”,宋代孔平仲《談苑》卷三:“太宗時宋白、賈黃中、李至、呂蒙正、蘇易簡五人同拜翰林學(xué)士承旨,扈蒙贈詩云:五鳳齊飛入翰林”。徐達源曾是翰林院待詔,屬于五鳳,“五鳳名裔”既是徐氏后裔因祖上出了翰林而驕傲,又希望徐氏后裔中能夠多出名家。
磚雕上的用語,大多脫不了上述范圍。黎里汝家,還有“錫光篤慶”一語,錫通賜;光,榮光;篤:《禮記·中庸》:“博學(xué)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辯之,篤行之”,由此生發(fā)了“篤志”一詞,指志向?qū)R徊蛔儯粦c,福運。俗話說“前人種樹,后人乘涼”,后人享受祖上恩澤的同時,必須要為下一代,下下一代造就福澤。那是庭訓(xùn)與告誡兼而有之了。周家和汝家,他們在磚雕上都采用“詒謀燕翼”一語,也是警省與祝愿兼而有之的好句。
環(huán)境優(yōu)雅
上文談到大戶人家總要在住宅后面建造園林,不但如此,他們還要在庭院中,天井里,種上各種花木,乃至奇花異草。最多的是桂樹,金桂、銀桂、四季桂,往往把院門構(gòu)建成月洞,那是“蟾宮折桂”的祈望。其次是臘梅,每年的冬春二季,暗香浮動,沁人心脾。種得較多的是落葉喬木,夏日可以減少太陽的照射,冬天又便于接受陽光的溫暖,諸如白玉蘭、山茶花,也種黃楊、寒笑、石榴。還有一些沒有條件建造園林人家,他們也有許多別出心裁的佳構(gòu),天井里,壘幾塊太湖石,種幾枝天竺、巴蕉,養(yǎng)幾顆盆景,至于培植紫藤和葡萄那就更多了,草花不名貴,菊花、月季更是不消說得了。再安排一個方形或者圓形的石桌,桌上再畫它幾種棋盤,排上幾個石凳,聰明的黎里人,營造起一方小小的洞天。常邀請二三知己圍坐,或者談詩論文,或者鏗然啄剝,賢主嘉賓,良辰美景,更添情懷,倍增逸興,那是情的交流,景的欣賞,美的享受。
黎里古鎮(zhèn) 古街風(fēng)光四:民居
(2.4.8私家庭院)
黎里古鎮(zhèn) 古街風(fēng)光四:民居
(2.4.9庭院石鼓墩)
在蒯宅和蔡宅,至今還能找到琴磚,黎里人對國樂有著特殊的愛好,古琴、二胡、琵琶、三弦、笛子、洞簫,應(yīng)有盡有。這里且附記一段與音樂有關(guān)的故事。晚清時期,有個叫蒯秉權(quán)的,善吹洞簫,名振吳下,同鎮(zhèn)還有一個朱履云,擅長演奏古琴。二人經(jīng)常合奏,遠近嘖嘖稱道。一次中秋佳節(jié),二人相約同赴蘇州虎丘,雇船前往,已是三更時分,登上千人石合奏雅樂,碧云為之不流,宿鳥自巢中飛出,徜徉不去。驚動了四圍,尋聲而至的人越聚越多,其中有一名大商賈,愿以厚禮前來相聘,蒯、朱二人興致正濃,回答天明再說。天將拂曉,二人返棹而回。有人不解,二人卻說他們本乘興而來,興盡當歸。
黎里保護環(huán)境的小品不少,既有實用價值,又不乏藝術(shù),可謂雅俗共賞。比如荷花缸、老井和金磚等等。
荷花缸,安置在天井里,常常養(yǎng)上種種蓮花,富有觀賞價值。不過這荷花缸,說到底并非為養(yǎng)花而設(shè),它主要的功能是防火。黎里的大宅,庭院深深,一進又一進,要到市河取水,決不是易事,一旦有火,這里的水至少可以派上一點用場。看是養(yǎng)花,原來是古代的小型滅火器。
荷花缸是滅火器,老井則是古代的消防栓,當然還有多種用途。明清兩代的黎里,深宅大院之內(nèi),在前進與后進之間的院落里、天井內(nèi),必定挖有一口水井。原先的水井是非常多的,現(xiàn)在家家用上了自來水,多數(shù)水井在翻建房屋時填掉了,留下來的老井已經(jīng)不多。目前保留的老井,要數(shù)黎里鎮(zhèn)西的彭宅,第四進的那口宋井,還有洛雅草堂一口元代老井。
原來,江南風(fēng)俗,買下他人房產(chǎn)的主家,在翻建新宅的時候,總是千方百計保留風(fēng)水,對于老井,黎里有著好多口彩:“泉源滾滾”、“有井水”,討吉利的諧音“錢源滾滾”“有進水”、“有進勢”,因此,封建社會重建房屋的時候,老井一般都完整地保存原處。
當然,在古代,后人保留老井圖口彩只是一個方面,或者可以說是次要的方面,更重要的原因是,挖一口井在那時是一項花錢費時非常艱辛的工程。清代,黎里已經(jīng)有了撳龍,一種用人力汲水的消防器械,一旦發(fā)生火患,只要將撳龍的龍帶往井里一掛,憑人力也可以噴水救一下火。
再說使用井水有好多方便。一個深宅大院,取水洗涮假如都要到河埠頭去,著實也是一件吃力的事。井水冬暖夏涼,經(jīng)常汲取,清沏甘甜,洗滌也好飲用也好,方便、經(jīng)濟而又衛(wèi)生。
水井,在空調(diào)發(fā)明之前,還是黎里人的冰箱呢。
黎里古鎮(zhèn) 古街風(fēng)光四:民居
古井當冰箱,最明顯的要數(shù)洛雅草堂的那一口了,那老井處在廊檐東側(cè)的拐角處,粗粗看去,只是一塊圓形的青石,上面琢著兩個月牙形的凹口,剛好形成一個抓手,圓形青石與地面平齊,很隱蔽的,不仔細瞧,根本不會知道下面是一口井。甪直的蕭芳芳藝術(shù)館第三進大廳里,右側(cè)的柱子旁邊,也有一口老井,設(shè)計別具匠心,沒有井圈,安排著兩重正方形的青石蓋板,與地面平齊,中間的小蓋板約15厘米見方,上面雕一個小小的把手,稍大的蓋板約45厘米見方。這種室內(nèi)水井,不為洗滌,也不是為了取水飲用,它的主要用場是存放食品。春夏秋三季,人們往往把食物用網(wǎng)兜、罩籃吊到井里,可以保鮮更可以防餿。尤其是夏天,把西瓜吊在水井里,涼絲絲,甜蜜蜜,那個味道真是好極了。
最后說說黎里民眾家里另一種點綴性的小品:金磚。
蘇州地處太湖之畔,土質(zhì)細膩,含有多量的膠體物質(zhì),可塑性大,制成的磚頭質(zhì)量上佳。金磚是最為精致的一種地面磚,尺寸多為1.7尺或2尺見方,最大的為2.2尺見方,3寸左右厚度。蘇州北郊的陸墓及昆山的陳墓(現(xiàn)名錦溪),那里的泥土沒有沙粒,富有粘性,所制的磚最為上乘。朝廷確定蘇州作為御窯所在地,專為宮殿燒制金磚。據(jù)史書記載,明代朝廷派出了專職官員常駐蘇州,監(jiān)督制磚,清代不再派出專職官員,改由蘇州知府及知事親自督造。
供奉金磚,皇命在身,陸墓、陳墓兩地的窯廠自然不敢怠慢,盡心盡力,精工而細作。制成的金磚通過大運河運到北京的“京倉”暫時儲存,等待運進宮殿鋪地,因此有了“京磚”之名。又因為這種磚質(zhì)地密實,敲起來有金石之聲,京磚與金磚同音,后來人們的筆下就寫作了“金磚”。為了明確責(zé)任,督造地的確良地方官員和具體制磚工匠的姓名都要明明白白的刻在磚上。
不過,金磚鋪墁時,工藝要求非常嚴格。先要砍磨加工,務(wù)使磚與磚之間嚴絲合縫,當時有專門術(shù)語叫“磨磚對縫”。一塊磚有六個面,一般的方磚需要加工五個面,稱為“五扒皮”,而金磚的六個面全部需要加工。至此,那些出力流汗的窯工乃至督造者們的名字全被磨去。前幾年,國家文物局《文物天地》雜志,要發(fā)一篇關(guān)于金磚的稿子,主編為了配發(fā)金磚的圖片,派記者四處尋找,想不到若大一個北京城硬是找不出一塊留有督造官員及窯工名字的金磚來,在京師皇城,帝王怎肯讓他人千古留名呢?哪怕在磚縫之中,也不會留有絲絲余地。
金磚是皇家專用,平民百姓不能用,就是達官貴人也不敢用。出在我們地區(qū)的東西,我們卻無福消受。然而聰明人總有辦法,鋪地不行,那么就留下幾塊另作他用吧。于是,一塊金磚下面安上幾個腳,就成了耐用的洗衣板。一塊金磚安置在一張專門制作的小桌上,小桌的抽屜里放上毛筆、水盂和字帖,毛筆沾了水在金磚上臨帖,寫了就干,干了再寫,經(jīng)濟而實惠。金磚厚度大,吸水性強,質(zhì)地冰涼,盛夏時節(jié)更有降溫的奇效。黎里尋常百姓之家,專門制做一個小方桌,金磚罩在上面,成為金磚桌,夏季,吃不光的飯菜就放在金磚桌上,罩上紗罩,放它一夜半天的,不會發(fā)餿,儼然天然的冰箱。
黎里古鎮(zhèn) 古街風(fēng)光四:民居
這樣的金磚,那上面的種種印跡,倒全部保留了下來。試著看一下其中的一塊吧:正方形,每邊長72厘米,厚9.8厘米,側(cè)面有三方硬印:“嘉慶肆年成造細料二尺二寸金磚”,“江南蘇州知府任兆炯知事張虎文管造”,“大三甲袁彩彰造”。第三印的“大三甲”三字橫排,并小于其他字體,那是磚的型號。
黎里的民居,是建筑,更是藝術(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