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書分大篆和小篆,就是秦國的官方文字掾書。篆書特點是形體勻逼齊整、字體較籀文容易書寫。
篆書是篆書是甲骨文、大篆、小篆的統(tǒng)稱,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規(guī)定文字統(tǒng)一為小篆。篆書是大篆和小篆的統(tǒng)稱。大篆是周朝時期的文字,廣義來說,甲骨文和金文都屬于大篆。在周朝,經過了幾百年的混亂后,不同的國家發(fā)展出了不同的文字,我們可以把它們都看成各種大篆。在統(tǒng)一六國后,秦國綜合了七國的文字制定出了一種通用的文字,也就是小篆。現(xiàn)代漢字就是從小篆演變而來的。雖然小篆已經有近2200多年的歷史,但它仍然出現(xiàn)在我們今天的許多場合中,尤其是藝術設計和書畫作品中。
6篆書的演變編輯大篆,從漢代以來,一般人都認為是周宣王(公元前827年)時太史籀所造。如漢書藝文志載史籀十五篇,班固注:“周宣王太史作大篆十五篇。”許慎[2] 也說:“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與古文或異。”古文或異者,也就是太史籀就古文加以增損而成,故大篆又稱為“籀文”。因此后人都認為大篆是古文之后的一種形體了。
大篆字體,在傳世的石刻文字,當以石鼓文最具代表性。此種石器,無疑是中國最古而又最可信的石刻遺物。今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館。《石鼓文》在書法史上有承前啟后的重要地位。石鼓文最古的拓本為世所知者,是浙江省寧波的范氏天一閣藏宋拓本。石鼓文的字體,大致介於周金文與秦小篆之間。可知確是秦始皇以前之物,應當是屬于籀書的系統(tǒng)。相對小篆而言,可稱為大篆,是大篆文字的代表作。其字體類小篆而較繁復,似宗周彝器而較端整,堪稱為典重嚴整。康有為在其《廣藝舟雙楫》一中稱石鼓文為:“金細落地,芝草團云,不煩整裁,自有奇。體稍方扁,統(tǒng)觀蟲籀,氣體相近,石鼓既為中國第一古物,亦當為書法家第一法則也”。
篆書字體特點
篆書字形修長、而且緊畫、向下引伸,構成上密下疏的視覺錯感,這與自上而下的章法布局也有關系。線條勻稱無論點畫長短,筆畫均呈粗細劃一的狀態(tài)。這種在力度、速度都很勻平的運筆,給人以純凈簡約的美感。加之字體結構的趨簡約固定的傾向,小篆書體的章法布局更能形成縱橫成行的序性。秦篆有圓筆方筆之別,圓筆以秦刻石為代表;方筆以秦詔版權量為代表,為秦篆之俗體。
篆書碑帖:
大篆:《散氏盤》、《毛公鼎》、《虢季子白盤》、《大盂鼎》、《石鼓文》。當代臨習鐘鼎文字卓有成就的書法名家有王友誼、劉興、馮寶麟、王鏞等人。
小篆:《泰山刻石》、《嶧山碑》、李陽冰《三墳記》、吳昌碩篆書、吳熙載篆書、陸維釗篆書、楊沂孫篆書、鄧石如篆書、趙之謙篆書。
篆書字體特點
來源:樣子收藏網 瀏覽 22977 次
更多關于 篆書字體特點 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