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楊木雕是黃楊木的色如象牙、木質(zhì)質(zhì)地堅韌、密度大自古受到人們的喜愛,歷史上不乏出現(xiàn)精美的黃楊木雕雕塑和木雕圖案擺件。黃楊木雕因所雕刻木材是黃楊木而得名。黃楊木生長緩慢,四五十年的直徑僅有15厘米左右,所以有"千年難長黃楊木"、"千年黃楊難做拍"(樂器中的一種拍子)的說法。
黃楊木雕圖案
黃楊木雕題材廣泛有觀音、大士、擺件,題材多是有美好寓意和美好期望的。一是傳統(tǒng)類,以單一的人物造型為主,亦有群雕或拼雕; 二是根雕類,以天然黃楊木根塊為材料,利用樹根造型;三是劈雕類,將無法用作人物雕刻的木塊劈開,取其劈裂后的自然紋理立意雕刻,一切順乎自然,不作精雕細(xì)刻。一般都是動物和動物組合,植物和植物組合以及動物和植物組合在一起,用以表示祝福和象征吉祥。明清以來,以寓意、諧音的方式體現(xiàn)吉祥的圖案十分流行。如牡丹--富貴,桃實--祝壽,石榴--多子,蝙蝠--福,喜鵲--喜慶,魚--富足有余等等。同時,還常用多種動、植物搭配組成吉祥圖案紋飾,如: 梅花、竹子、喜鵲——“梅竹雙喜” 牡丹、白頭翁——“富貴白頭” 蜜蜂、馬、猴——“馬上封侯” 牡丹、瓶——“富貴平安” 鹿、鶴——“鶴鹿同春” 靈芝、仙鶴銜佛手、竹——“靈仙祝壽” 石榴、佛手、桃實——“福壽三多” 卍帶、鲇魚、如意——“萬年如意”、“年年有余” 荷花與盒——“和合二喜” 如意云紋、平水雜寶、海水江崖——“壽山福海”等等。即桃、石榴、佛手,三多寓意為多子多福。木雕圖案上則往往在大小瓜上再附一蝶,寓意“綿綿瓜瓞”作為祝頌子孫昌盛之吉祥語。
鵪鶉兩只,谷穗四,“鵪”諧音“安”,“穗”諧音“歲”,此黃楊木雕圖案寓意歲歲平安,吉祥如意。黃楊木雕如意,寓意“和和美美”,應(yīng)是婚慶所用之物。
黃楊木雕藝術(shù)品
黃楊木為常綠灌木,四時不凋,生長極為緩慢,傳說每年只長一寸。黃楊木木質(zhì)堅硬,不易開裂,因其難長,故無大料,常用以制作中型文玩陳設(shè)、印章或鑲嵌等裝飾材料,其色彩艷麗,佳者色如蛋黃,與深色木材互相映襯,異常美觀,常用來雕刻精美的木雕藝術(shù)品。
黃楊木雕筆掭,清,高6.5cm,長8.7cm。清宮舊藏。
器形稍扁,圓雕折枝葉片一枚,兩側(cè)邊緣翻卷,一側(cè)鏤雕葉柄彎轉(zhuǎn)疊壓,一側(cè)浮雕小蟬伏于其上,玲瓏可愛,正面陰刻葉脈數(shù)條,背面則以淺浮雕棱線呼應(yīng),構(gòu)思巧妙。器背面尚有陰刻楷書題銘:“以蟲鳴秋,何為寂寂,金風(fēng)其涼,獨解止息。”
筆掭雕刻圓潤輕巧,打磨光潔,有象牙般的肌理,刻畫物象生動自然,是黃楊木雕文房器物中的佳品。
玳瑁嵌牙黃楊屜四合如意盒,清,高2.3cm,盒總體長13.2cm,寬10.8cm。清宮收藏。
盒以玳瑁雕作扁體四如意云頭相聯(lián)狀。頂板與底板之間一周用黃楊木雕成4個隨形小屜,可儲小飾件,每屜側(cè)面設(shè)插榫,使屜盒可自由推出推入。頂面及底面除施以陽文裝飾外,又以象牙鑲嵌“太極陰陽魚”圖案,寓意深厚。此器以多種材質(zhì)組合而成,造型奇巧,制作精致,是非常稀見的文玩制品。
黃楊木雕蓮花如意,長32.8cm。
如意柄雕作四莖扭纏狀,如意首則由荷花與荷葉與一小荷苞組成,雕刻精美,寓意“和和美美”,應(yīng)是婚慶所用之物。
黃楊木是產(chǎn)自我國南方的一種木料,生長百年,直徑才加粗一尺,其木質(zhì)柔韌細(xì)密,色澤淡黃無疵,細(xì)膩潤澤可與象牙媲美。清代地方官員進(jìn)貢的木雕如意中,黃楊木如意是必不可少的。而此柄黃楊木如意不僅材質(zhì)細(xì)膩,造型更精巧逼真,宛然一朵蓮花臨風(fēng)綻放,為清木雕如意中的珍品。
黃楊木靈芝小盒,清雍正,通高2.9cm,口徑7.4-5.7cm。清宮舊藏。
此盒蓋身相疊,雕作靈芝菌狀,盒體器壁甚薄,蓋身子母口相合。外底陰刻楷書“雍正年制”四字款識。
此作隨形雕刻,別致精巧,靈芝宛若天成,造型及工藝都較有時代特點,在存世不多的雍正時期黃楊木制品中是極為突出的一件。
黃楊木雕觀音,明末,高23.5cm,底徑6.1-5cm。
觀音長身玉立,赤足,身披天衣,高挽發(fā)髻,胸垂瓔珞,右手捧經(jīng)卷,左手?jǐn)n衣角,身形微側(cè)轉(zhuǎn),衣袂輕揚(yáng),于不經(jīng)意間顯露出神采。其面容安詳,微合雙目,如入物我兩忘之境,澄明一片。人物肌圓骨潤,體態(tài)呈“S”型,莊嚴(yán)中不失女性的嫵媚。衣紋的處理繁復(fù)而華麗,將衣衫的質(zhì)地、垂感等都很好地表現(xiàn)出來,成為此雕像中最精彩的部分。
黃楊木雕達(dá)摩立像,高19.8cm。
黃楊木雕雕像立式,高鼻深目,隆顙虬髯,造型為傳統(tǒng)的羅漢式。面目似胡人,而衣飾則純?yōu)闈h人裝束。左手捧蝠,凝神回首,衣袂鼓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