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篆刻 > 碑帖臨本 > 西夏涼州重修護國寺感通塔碑銘”

西夏涼州重修護國寺感通塔碑銘”

來源:  瀏覽 35237

清嘉慶九年(1804年),著名金石學家武威人張澍,同友人到涼州大云寺游覽,在寺中無意發(fā)現一座被磚封閉幾百年的古亭。人們都說:這個古亭不能打開,否則將會給涼州帶來莫大的災難。張澍認為這是謠言,三番五次到寺中說服僧人,并強令家丁打開了碑亭,發(fā)現了一件稀世珍寶——西夏碑。

西夏碑,高2.6米,寬1米,厚0.3米。碑首呈半圓形,兩面刻字。正面是西夏文,碑首篆字題名,意為“敕感通塔之碑文”。背面為漢字,碑首篆書題名“涼州重修護國寺感通塔碑銘”。題名兩側各有線刻伎樂菩薩,作翩翩起舞狀,碑文四周以線刻卷草紋裝飾。
西夏涼州重修護國寺感通塔碑銘”
西夏碑碑文主要記錄了西夏時重修涼州感通塔的緣起和經過。在北宋時期,涼州有一座護國寺,寺院中有一座寶塔叫“感通塔”,說此塔可以消災減難、安國佑民。有一年西羌敵兵偷襲涼州城,在一個沒有月亮的夜晚,兵臨城下,敵兵已悄悄爬上了城墻,但是城內的士兵卻不知道,還在酣然大睡,正在危急時刻,感通塔頂有一顆佛珠放出銳光將這些敵兵從城墻上全部擊退下去,眼看著即將取勝的一場戰(zhàn)爭,就這樣以失敗告終。領兵打仗的首領很感嘆的說了一句話:“此國有佛爺保佑,不可侵犯啊!”嚇得他帶著殘兵逃出涼州。這件事一傳十、十傳百,從此再也沒有敵兵敢來侵犯涼州了。直到公元1092年的冬天,也就是西夏第四代皇帝李乾順時期,河西發(fā)生了一次毀滅性的大地震,地震中護國寺被震倒了,感通塔也被震斜了,中間還出現了一道裂縫。西夏皇帝和皇太后感念此塔護國有功,便召集能工巧匠云集涼州,準備修復此塔。在一個風和日麗的早晨,工匠們正準備破土動工,忽然天空雷鳴電閃、風雨大作,雷雨聲中人們隱約聽到刀劈斧鑿之聲,等到云開日出之時,人們發(fā)現這座寶塔自行恢復原狀。碑文記載,“金碧輝煌,輝耀日月,麗矣壯矣,莫能名狀”。西夏皇帝和皇太后一向信奉佛教,更覺得此塔是一座安國佑民之塔,于是下圣旨,命令“立碑紀傳”,把這個故事記載在這塊碑上。

西夏碑的碑文內容涉及頗廣,關系到西夏的政治、經濟、文化、地理、宗教、民族關系、土地制度、西夏國名、帝后尊號、紀年、官制等多方面的史實,它的發(fā)現,為我們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成為研究西夏歷史文化的一把金鑰匙。同時,也是我們研究西夏文字 的重要文獻資料。西夏文字是開國皇帝李元昊命大臣野利仁榮仿漢字所造,因此看起來和漢字十分相似,也是方塊字,橫平豎直,粗一看都認識,仔細一看,卻無一字可識。由于歷史的原因,西夏文自西夏滅亡后,逐漸失傳,成為一種死文字。因此西夏文和漢文合璧的西夏碑也被稱作“研究西夏文字的活字典”。。


上一篇:曹操高陵出土刻銘石牌

下一篇:元代康定國公墓碑

更多關于 西夏涼州重修護國寺感通塔碑銘” 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