料器在古代可是值錢的手工藝品,因為中國古代沒有玻璃和琉璃生產(chǎn)工藝,主要靠進口,所以料器手工藝是密不外傳的,料器是流量卻不同于琉璃,以北京料器為代表的手工藝品呈出口。今天樣子收藏網(wǎng)就介紹一下料器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
料器起源于明朝,料器是以一種熔點較低的玻璃為原料制作,其中參雜有少量在琉璃中出現(xiàn)的氧化鉛的傳統(tǒng)手工藝品,料器以北京料器和山東博山料器兩地最為著名。山東博山料器享有"博山美術琉璃"之稱。博山料器以仿制玉石、瑪瑙、珊瑚等名震四方。特別是實用性與裝飾性相結合的料器雕刻,制作極為精美。其品種包括日用品、裝飾品和首飾等近千種。北京料器精工細制,五光十色,令人嘆為觀止。其中的仿玉制品,幾可亂真,其工藝水平達到精美絕倫的程度。品種包括各種傳統(tǒng)首飾、日用裝飾品和鳥獸、花果、人物雕刻等1500余種,在國內外享有盛譽。
料器生產(chǎn)的原材料
料器的原材料過去以進口為主,清代時用"京料"(即博山料)加工;民國后改用"洋料"(洋行提供)加工;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后,藝人們才開始自己化料,主要有山東產(chǎn)的“廣料”和日本產(chǎn)的“洋料”。
料器手工藝步驟
料器是傳統(tǒng)的手工藝,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 一個噴燈、一把鑷子、一根彩色料棍,構成了最基本的料器工藝行當。傳統(tǒng)手工藝生產(chǎn)的料器采用自然界中大量存在的硅酸鹽及其它金屬氧化物等為原料,經(jīng)過高溫熔化,拔成各種規(guī)格的料棍,再用料棍在燈上燒軟,手工加工而成。 料器的關鍵性技術在于配料,也就是料棍的制作配方。對于不同的藝術品,添加的金屬氧化物是不同的,有時甚至要添加一些貴金屬。料器產(chǎn)品的造型,主要在燈工。藝人用各色料棍在燈火上燒烤,待軟化后迅速捏塑,使用簡單的小工具時而拉,時而粘,有時用剪子鉸,有時用鑷子拽,塑造出形態(tài)各異的手工藝品。
將料棍放在火焰上重新燒成半流體狀態(tài),趁它未凝固時迅速用鑷子運用拉、抻、點、壓、印、溜等多種手法,創(chuàng)作出各種藝術形象。這需要嚴格掌握火候,燒得太軟,鑷子一離開就要變形,太硬則無法使之成形,要恰到好處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制作。整個燈工成型制作過程,都是在高溫下手工操作,全憑藝人多年的實踐經(jīng)驗才能掌握。 退火:目的是為了清除或縮小產(chǎn)品中的內應力,或使內應力分布均勻,避免產(chǎn)品破損,是確保產(chǎn)品質量穩(wěn)定的重要工序。
配料
配料是要根據(jù)制作的手工藝品,把料器和禁書氧化物按照一定比例配料,達到需要的顏色。
剁料
剁料就是根據(jù)制作的手工藝品,截取料器原材料。
下料
制作料棍(化料)
制作料棍的過程就是化料的過程。化料:將一種低軟化點、多顏色的玻璃原料放在坩堝內,經(jīng)火燒熔成液體,再澄清冷卻,達到適合成型所需粘度時,用一根1.5米長的鐵棍(其一端已用泥捏成一個梨形的索并烤干)輕輕地到坩堝內沾料,將料坨上的料液帶到坩堝旁一個振動著的三角鐵的槽里。三角鐵上面的料,由于振動而來回滾動,形成圓棍,冷卻后成直徑為8—12毫米,長約600毫米的玻璃棒,業(yè)內人士稱其為“料棍”。
燈工
將料棍放在火焰上重新燒成半流體狀態(tài),趁它未凝固時迅速用鑷子運用拉、抻、點、壓、印、溜等多種手法,創(chuàng)作出各種藝術形象。這需要嚴格掌握火候,燒得太軟,鑷子一離開就要變形,太硬則無法使之成形,要恰到好處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制作。整個燈工成型制作過程,都是在高溫下手工操作,全憑藝人多年的實踐經(jīng)驗才能掌握。
退火
退火目的是為了清除或縮小料器中的內應力,或使內應力分布均勻,避免產(chǎn)品破損,是確保料器質量穩(wěn)定的重要工序。
冷卻定型
料器經(jīng)過塑形退火后就冷卻定型,一件精美的料器工藝品就制作完成了。
料器工藝品(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