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章紋圖案是古代帝王禮服和吉服上的十二種裝飾紋樣,依次是日、月、星辰、山、龍、華蟲、黼、黻、宗彝、藻、火、粉米。 在玉器等工藝品中也可看到十二章紋飾,比如 碧玉八卦十二章紋印色盒。
十二章紋圖案各有取義,以象征帝王的風操品行:日、月、星辰取其照臨昭明,山取其能興云雨,龍取其善變化,華蟲取其文章和耿介,宗彝取其威猛和忠孝,藻取其文,火取炎上,粉取潔白,米取能滋養(yǎng),黼取能決斷,黻取善惡相背。
十二章始于傳說中的舜禹時代,《書·益稷》記載舜和禹討論君臣之道時說:“予欲觀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作會,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繡,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以后各代沿用其制,成為帝王服飾的專用紋樣。清時,一般是日、月、星辰、山、龍、華蟲、黼、黻在衣,宗彝、藻、火、粉米在裳。
十二章紋發(fā)展歷經(jīng)數(shù)千年,每一章紋飾都有取義,日、月、星辰代表三光照耀,象征著帝王皇恩浩蕩,普照四方;
山,代表著穩(wěn)重性格,象征帝王能治理四方水土;
龍,是一種神獸,變化多端,象征帝王們善于審時度勢地處理國家大事和對人民的教誨;
華蟲,通常為一只雉雞,象征王者要“文采昭著”;
宗彝,是古代祭祀的一種器物,通常是一對,繡虎紋和譐紋,象征帝王忠、孝的美德;
藻,象征皇帝的品行冰清玉潔;
火,象征帝王處理政務(wù)光明磊落,火炎向上也有率士群黎向歸上命之意;
粉米,就是白米,象征著皇帝給養(yǎng)著人民,安邦治國,重視農(nóng)桑;
黼,為斧頭形狀,象征皇帝做事干練果敢;
黻,為兩個己字相背,代表著帝王能明辨是非,知錯就改的美德。
十二章紋圖案等級
十二章的裝飾圖案紋樣具有濃厚的等級色彩,帝王是十二章,帝王以下公卿諸侯品官大臣依等級可用九章、七章、五章、三章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