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主題:紫禁城·揚州·大運河—故宮博物院、揚州博物館館藏文物展
展覽時間:2014年.7.26
展覽地點:揚州博物館
展品:玉器、漆器、書畫、陶瓷器、文玩雜項
紫禁城·揚州·大運河展覽是為了紀(jì)念揚州大運河申報世界遺產(chǎn)成功而舉辦的博物館展覽。此次展覽于2014年7月26日亮相揚州博物館,從春秋至清代,120件展品也類型豐富,涵蓋了玉器、漆器、書畫、陶瓷器、雜項。故宮博物院將精選出70件館藏文物在揚展出,其中不少都與揚州有關(guān),而揚州博物館也將精選出50件具有代表性的藏品同臺亮相。
故宮玉器是展出重點文物
玉沉淀著紫禁城的歷史。乾隆年間,揚州玉雕發(fā)展到巔峰,揚州成為全國玉料的集散中心和主要生產(chǎn)基地。兩淮鹽政在建隆寺設(shè)有玉局,承制生產(chǎn)清廷各種玉器,并將其中大量精品進(jìn)貢朝廷,那時產(chǎn)生了名聞遐邇的“乾隆工”(揚州工)。清代揚州朝貢的“乾隆工”玉器有盞、盞托、匜、杯、花熏、燭臺、盒、蓋罐、奩、鼻煙壺、梅瓶、雙耳瓶、活環(huán)蓋瓶、扁方瓶、臥馬、洗、五供、三足爐等多種造型和裝飾。中國大運河,將北京、揚州這兩座擁有深厚歷史、不同個性的“古城”跨時空緊緊地聯(lián)系在了一起。在故宮博物院眾多的珍貴藏品中,有許多來自于明清時期全國各地的朝貢。由于當(dāng)時揚州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經(jīng)濟(jì)文化優(yōu)勢,這些朝貢品或由揚州本地能工巧匠精心制作,或途經(jīng)揚州沿運河送達(dá)紫禁城。
1.清·青玉太獅少獅
中國傳統(tǒng)吉祥圖案石獅子,故宮博物院藏的清·青玉太獅少獅,取材青玉,有皮色。圓雕太獅少獅,栩栩如生。
只見,太獅回首、揚尾,呈伏臥狀。頜下琢一繡球,太獅口銜繡球上的一條錦帶。一只少獅仰首依偎于太獅身旁,口銜另一條錦帶。另一只少獅四足蹬兩獅,口銜錦帶尾部。
太獅威武莊嚴(yán),少獅溫馴可愛。獅身毛發(fā)雕刻精細(xì),流暢自然,布局疏朗,不失為清代玉器的優(yōu)秀作品。配有紫檀木座。
2.白玉花卉紋碗
故宮博物院藏的清乾隆·白玉花卉紋碗,高3.8厘米的白玉碗,撇口,矮圈足稍外撇,底微內(nèi)凹。碗表面運用去地淺浮雕技法,在口、足處飾兩周俯仰花瓣紋,碗腹中部飾俯仰花葉紋,外底中間陰刻隸書“乾隆年制”款。采用玉質(zhì)主要是青玉、白玉,其次是碧玉、黃玉。造型多樣,如高足碗、平足碗、墩式碗、淺足碗、蓋碗、花瓣口碗和直口碗等。主要運用浮雕、陰刻、填金等技法,有的在表面飾紋,有的碗內(nèi)外均雕琢紋飾,還有的刻有乾隆御制詩和款識。玉碗的加工技術(shù)水平在清代中期達(dá)到了鼎峰。
3.清乾隆·乾隆款青玉臥馬
故宮博物院的清乾隆時期的乾隆款青玉臥馬,長13.3厘米、寬7.8厘米、高7.5厘米的“寶貝”,由青玉圓雕而成,造型栩栩如生。只見,馬左向回首臥姿,頭頂及背部刻畫鬃毛,馬尾較長自后向前收于左后肢處。腹部陰刻篆書“乾隆年制”四字款。
4.西漢·蟬形玉琀
玉琀寓意像蟬一樣在土中復(fù)生,都是揚州的漢墓出土的玉器隨葬品,揚州博物館藏西漢·蟬形玉琀,就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只見這件玉琀呈蟬形,用新疆和闐玉雕琢成,潔白無瑕,光質(zhì)瑩潤,具有極強(qiáng)的透明感,蟬頭部略呈弧形,眼目突出,嘴角分明,弧線形的蟬翼覆蓋著蟬身。蟬腹部刻有十二道弧形內(nèi)凹的橫紋,表現(xiàn)出蟬的有伸縮功能的腹節(jié)。
蟬的琢磨工藝極其精良,線條洗練、流暢、挺拔。造型準(zhǔn)確、逼真,反映了漢代琢玉技藝深厚的底蘊。玉琀是葬玉的一種,漢魏六朝,玉蟬的使用極為廣泛。
5.春秋·夔龍紋玉璜
春秋玉璜的典型代表
揚州博物館藏的春秋·夔龍紋玉璜,是1981年邗江甘泉軍莊漢墓出土的,長8.9厘米,寬2.6厘米。
這件璜為單面片雕,正面琢雕背向兩龍,中間以勒槽分割,四周出脊,龍口微張,舌上卷作開口的穿孔。龍身飾淺浮雕卷云紋,紋樣飽滿。在卷云紋之間采用勁健的細(xì)陰線琢飾鉤云紋、幾何紋作附飾,底面未拋光。
春秋時期是我國玉璜發(fā)展演變史上一個承前啟后的重要階段,終春秋一代,玉璜形構(gòu)、紋飾打破了商周同類器講究“象生”“整形”組合和平面雕的特征,形成紋飾繁縟精細(xì)、構(gòu)圖豐盈飽滿的時代新風(fē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