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陜西的小吃離不開面食,什么西安肉夾饃,臘汁肉揪面等,說到陜西的面食當屬渭南華陰的面條。華陰地方風味小吃花樣多,別具風格,在群眾中享有盛譽,那么渭南華陰都哪些傳統(tǒng)小吃美食呢?其中讓人直流口水的小吃有:蕎麥涼粉、肉夾饃、羊肉煮饃、搟饃、麻食泡、大刀面、火鍋子、漿水魚魚、槐花麥飯等等。
秦人嗜面,尤其是“大刀面之鄉(xiāng)”的華陰人。華陰地區(qū)特色的面食,名字宛如華山般的氣魄。面條做好盛入老碗,食者上前大快朵頤,一口未及咽下,急嚼第二口,一碗下肚,滿頭熱汗,鼻耳暢通,還想再吃,肚腹難容。
明人《華麓飲食志》載:“‘唐華州華陰縣有孟華山者,乃郭令公子義庖廚,至德年間,隨令公東進潼關討賊,激戰(zhàn)數(shù)日,大獲全勝,遂班師回營。途經(jīng)華陰,天降暴雨,將士饑寒隱約,令公乃命將士于一道觀中小憩,并令埋鍋造飯。時軍中止有面粉,加之天雨緣故,是以止能因陋就簡,孟華山藝高思密,于院中接雨水和成面團,卸門板為面案,折槍桿為搟杖,左推右卷,前后交替,疊加成面片,試用廚刀切之,未果,面多刀小,如之奈何?孟某靈機一動,謂馬夫曰:拿鍘刀來,遂用鍘刃將面片鍘切成細絲。下鍋,少煮,嘗之,眉頭略皺;原來,雨水中多含堿鹵,呈苦澀之味,孟乃于道觀廚房借來豆腐、粉條等除澀之食材,做成臊子,并于鍋中加調(diào)食鹽、醋以及各種調(diào)料,放入臊子,令將士分而食之。將士連日征戰(zhàn),加之天雨體寒,未幾,一鍋罄盡矣。令公嘗之,贊不絕口,問華山曰:此飯何稱?孟思忖片刻曰:鍘刀面。后令公每每出征,皆命華山作此面食犒賞三軍。鍘刀面遂得以流傳。’時值國朝,對外通商往來頻繁,遂得以引進外番先進技術與豐富物產(chǎn),辣椒亦在其列。時有孟姓后裔,將祖祖輩輩手口相傳之絕技,加以改良,打制專用刀具,并于傳統(tǒng)佐料中加入辣椒,使其酸辣爽口,時人稱之為大刀面也。”
麻食泡
特點:華陰地區(qū)特有的風味小吃,可與西安的羊肉泡發(fā)媲美。
推薦:老城街西橋附近的孟記麻食菜、城關中學斜對面的孟記麻食菜
甑 糕
特點:用糯米和紅棗、蜜棗、蠶豆為原料精制而成的一種甜糕,當?shù)厝艘话阌盟斣琰c。
推薦:市區(qū)十字路口花卉盆景門前的甑糕攤,北十字菜市場口的甑糕攤
涼皮
特點:在華陰,涼皮是老少皆宜的食品。
推薦:市區(qū)南環(huán)路的秦鎮(zhèn)涼皮,廣場附近的楊豐勤米皮,十字路口的薛家老店
雜肝泡
特點:由羊的各種內(nèi)臟、羊頭肉、羊血、粉絲加上奶白的羔羊湯精致而成,食時配以油潑辣子、香菜等輔料,羊血鮮嫩、粉絲光滑筋軟、肉香撲鼻。
推薦:汽車站附近的應戰(zhàn)水盆羊肉、華山十字路口雜肝泡、華陰市人民醫(yī)院門口的水盆羊肉
蕎面饸饹
特點:陜西名小吃之一,已有600年的歷史。
推薦:市區(qū)南環(huán)路十字路口東的蕎面饸饹、南環(huán)路佳境超市邊上的南七蕎面饸饹、華山金天宮蕎面
漿水魚魚
特點:華陰漿水魚魚,是關中小吃特產(chǎn),三伏暑季常食之品,味道以酸辣為主,非常可口,可起到清涼作用,類似于南方的酸梅湯。
推薦:市區(qū)農(nóng)行附近的洞子口
蕎麥涼粉
特點:華陰涼粉品種繁多,風味各異,制作考究,佐料獨特,酸爽可口
推薦:華山口蕎麥涼粉攤點、市區(qū)農(nóng)行附近的洞子口
肉夾饃
特點:肉夾饃歷史悠久,遠近聞名,俗稱臘汁肉夾饃。
推薦:北十字胖女人肉夾饃、孟記大刀面中的肉夾饃及腸子夾饃
野菜疙瘩
特點:以當?shù)匾安藶橹鞑模c面粉進行調(diào)和做成團狀,用高溫蒸制而成,吸取了野菜的精華,是當今社會生活中供人們養(yǎng)生保健的極佳美食。
推薦:華山腳下道教養(yǎng)生會館---云水堂、東山門下方景苑酒店
泡泡油糕
特點:泡泡油糕是用水燙面、大油、黃桂、白糖餡等原料制成,制作方法獨特精制。其主要特征為色澤乳白、表皮膨松,猶如輕紗制就、蟬翼捏成,可謂巧奪天工,深受人們的青睞。
推薦:華陰汽車站十字口向西300米
搟饃卷菜
搟饃是一種圓形、特性的鹼面餅。將鹼面揉好,搟成薄餅,烙熟,趁熱抹上水、醋、油混合液,一張一張塌起來,用布蓋好,放約半小時食用。搟饃卷上菜肴,吃起酥香,老少皆宜。華陰人過節(jié)、待客多用搟饃。
推薦:華山腳下道教養(yǎng)生會館---云水堂、市區(qū)南環(huán)路家鄉(xiāng)餅
羊肉泡饃
特點:牛羊肉泡饃,是獨具西安方邦特色的著名小吃,西安老孫家飯莊從一八九八年開始經(jīng)營,迄今已有百年歷史。華山當?shù)匾灿袔准矣忻难蛉馀蒺x館
推薦:華山口“天下第一碗”、市區(qū)老馬家羊肉泡饃、市區(qū)南環(huán)路“三顧香牛羊肉泡饃館
陜西渭南華陰小吃有哪些
來源: 瀏覽 2111 次
上一篇:一面三吃的陜西小吃疙瘩面
更多關于 陜西渭南華陰小吃有哪些 的信息
民間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