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古就有飲茶的習俗,中國飲茶的傳統(tǒng)文化已經有幾千年了。過去老北京的茶館有北平天橋的王八茶館、季節(jié)茶館等。老北京茶館雖然都以賣茶座為主,但不同的內容面向不同的服務對象。大型茶點鋪設有紅爐,自家烤制滿漢悖悖稱“紅爐館”。它不僅是坐吃皇糧的八旗子弟、太平父老們的消閑解悶之處,也是官人、差役說差議事的聚集點;次一等的,只備艾窩窩、糖排岔、蜜麻花之類小點心的茶點鋪叫做”窩窩館”;介乎紅爐、窩窩二者之間的,是只賣燜爐燒餅、炸排岔或代以肉丁饅頭的茶點鋪,叫做“搬壺館”;此外還有一種既賣清茶,又賣酒飯的“二葷鋪”。顧客自帶肉、菜要求柜上加工,謂之“來萊兒”,此算一葷,柜上預備的肉、菜又算一葷,故叫“二葷”。其實,這是等外的飯鋪,卻也排在茶館之列。1900年以前,京城茶館林立,其中以地安門外天匯軒最大、東安門外匯豐軒次之。
還有一種茶館只賣清茶,是生意人互通經濟情報的“攢兒”、“口子”。不同檔次的茶館有不同行業(yè)的人聚會。最小的茶館只是一間小屋,磚頭砌成茶桌,糙壺、糙碗,沏茶須顧客自己動手,無非是“滿天星”(茶葉末)而已;檔次高些的茶館,上午賣茶座,下午、晚上請藝人說書,開書后就不再賣茶,稱“書茶館”。有的為招攬生意,下午常請京劇、八角鼓、十不閑票友,在茶館清唱聚會。還有的舉辦賽鳥兒、斗蛐蛐、擺圍棋、象棋“擂臺”。其中常年專門以棋友聚會的茶館稱“棋茶館”。因此,老北京的茶館還是文化娛樂的場所。
春深,郊外碧霞元君廟開廟,臨時搭設席棚,擺座賣茶點的,叫做“茶棚”。夏天,什剎海荷花市場所搭的茶棚臨河而設,三分之二在水面上,三分之一在河岸上。如“小蓬萊茶社”、“小西湖茶社”,稱“水座兒”。內設藤桌、藤椅,賣茶水,配上小于果碟、黑白瓜子、小花生,玫瑰棗兒等。大有江南水鄉(xiāng)之風味兒。
當年街頭賣的大碗茶與今天大不相同。現(xiàn)在,許多老年人在指定地點設一簡易茶攤,前面擺上矮凳,以大搪磁罐盛上茶水,有顧客來飲,則打開“龍頭”,放滿一碗,遞與顧客,謂之“大碗茶”,兼賣茶雞蛋之類的小食品。這在當年泛稱“茶攤”。過去,賣大碗茶的多是喪失勞動力的窮人,無以為業(yè),便挑擔沿街賣茶。一頭用一個掛綠釉的大瓦壺包上棉套,壺內沏上茶葉末兒,便成了茶水;另一頭是一個荊條籃子,放上幾個大糙碗,若與大瓦壺的重量不相等,再壓上一塊大磚頭,然后挑擔到街市上大聲吆喝“誰喝碗兒熱茶!”
【傳統(tǒng)文化】老北京的茶館
來源: 瀏覽 1385 次
下一篇:北京城八大廟會
更多關于 【傳統(tǒng)文化】老北京的茶館 的信息
民間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