狍子皮衣是黑龍江省鄂倫春族狍皮服飾,也是鄂倫春手工藝術品之一,手工制作狍子皮衣至少需要一個月時間。狍皮制作技藝已經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狍皮制作要經過晾皮、煮皮、制作狍筋線和縫制狍子皮衣幾個步驟。
狍子皮衣制作技藝步驟
一.晾曬狍子皮
新鮮的狍子皮不能直接進行加工,必須把狍子皮陰干之后,再掛到高處進行風干晾曬,經過這樣處理的狍皮做出來的皮衣制品不容易變形,而且經久耐用,風干晾曬的時間大約需要20天左右。
經過晾曬的狍皮會變得像紙板一樣容易折斷或破碎,制作獸皮服飾之前,先要把狍皮變軟。用煮熟的狍子肝把它捏碎、攪拌在溫水中,然后用柔軟、有韌性的烏蘆草蘸著狍肝水均勻地涂抹在獸皮上。
二.煮熟皮子
煮熟皮子之前,先往狍皮上涂抹肝水的過程,一定要均勻,尤其是一些細小的地方,要反復抹透。狍肝水的味道很難聞,不光會彌漫在空氣中,還會附著在身體上,幾天都難以散去。皮子全部被蘸濕之后,小的狍皮要放在潮濕的鋸末里一到兩天,大的狍皮涂完狍肝水之后就可以直接卷起來。
在熟皮子的過程中,最難的是用兩只腳交叉把皮子固定住,然后雙手配合做類似劃槳的動作,因為皮子的形狀和大小不同,所以操作起來非常難。這個動作看似簡單,需要反練習,才完全掌握。
熟皮子是一項非常繁重的體力勞動,在整個獸皮手工制作過程中是最累的。鄂倫春人熟皮子用的工具,和鐮刀頭形狀很相似,目的是清除狍皮上的肉質和殘渣,再拿鋸齒一樣的工具反復揉搓。
熟皮子過程中尤其要注意的是一邊熟一邊拽,因為狍皮跟普通的布不同,有很大的彈性,如果用力不均,皮子容易出現膨脹、不平整的現象。
三.制作狍筋線
狍筋線是縫制狍子皮衣的線,這也是做狍皮衣非常重要的一步。狍筋線是把狍子的筋搓成縫衣服的線,首先是將狍子或者駝鹿的筋疏散開,再把它們放在濕潤的木屑中,這樣處理過之后,干燥脆硬的筋就會變得柔軟有彈性。搓線中最特別的地方,就是利用皮膚的阻力,將狍筋搓成線。搓線時,需要向一個方向用力,先按纖維的走向,將柔軟濕潤的狍筋撕開,越細越好,撕好的狍筋沾濕后就可以放在小腿上搓了。
反復幾次一根線就搓成了。大概要用兩只狍子的筋,才能做一件狍皮衣、一個套褲。這是慢活,得細細地搓、慢慢地搓。用狍筋線縫制的皮衣經久耐用,即使皮衣穿破了,連接的地方也不會開線。
四.縫制狍子皮衣
狍子皮子熟到干凈柔軟的程度,就可以準備剪裁和制作了,精心制作狍皮衣。
準備好足夠的線以后,葛長云開始給狍皮衣打樣。她找來一張紙,在上面畫好要剪下來的形狀,然后用針固定在皮子上。實際上,最早鄂倫春人不用事先打樣,而是直接剪裁,如果是手藝不夠精到,就有可能將皮子剪壞。打樣是葛長云下山定居后,跟村里的漢族人學會的,她覺得這個方法很好,就用到了獸皮手工藝制作當中來。
狍皮衣要進行縫制了,根據皮子具有彈性的特征,在縫制過程種要特別注意力度,兩只手互相配合,一邊縫一邊留意兩塊皮子是否完整的拼接上了,尤其要注意的是在縫的過程中不要讓皮子之間留有縫隙,否則拼接之處就容易被刮開。用狍筋線縫,縫上之后線露不出來,要是用普通的線縫就不行。
縫制的皮衣有一個特點,那就是無論男式還是女式皮袍的拼接處都是錯開的,給人感覺是縫的時候對稱關系沒有找好。但實際上這是鄂倫春狍皮制品中最花心思的地方,因為狍皮制品最重要的是結實耐用,將拼接點由一個變成兩個會更結實,即使被樹枝刮到也不會撕破。
鄂倫春皮袍做工精細,樣式講究。男皮袍“蘇恩”領口袖頭鑲異色皮毛;女皮袍面上繡精美花紋和“吉哈布頓”(項圈)。,這樣經過裝飾的狍子皮衣服經過一個月的時間就制成了。一年也做不了幾件狍子皮衣,但是確實中國少數民族的精湛的手工藝制品。
狍子皮衣
麅皮手工藝傳承人葛長云
葛長云是狍皮制作技藝非物質文化傳承人,葛長云1949年生于黑龍江省黑河市,鄂倫春族狍皮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其家族世代以狩獵為生,她很早就開始和姑姑葛不錯學做皮活,制作的皮被、套褲、手套、皮褥、卡氣兒、其哈密、背包等生活用品結實、耐用,被許多展覽館收藏。2009年2月9日至2月23日在北京參加“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tǒng)技藝大展系列活動”,她制作的鄂倫春族狍皮帽、狍皮手套、兒童狍皮靴,由中國藝術研究院收藏;2009年11月12日至21日到北京參加了“繽紛中國—中國民族民間服飾文化暨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成果展”,被授予個人貢獻獎。2011年5月29日至6月11日,參加第3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jié),為弘揚、傳承鄂倫春族傳統(tǒng)文化做出重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