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瓷器在康熙朝代經濟政治繁榮穩(wěn)定不僅使得明朝瓷器燒造工藝得到傳承,而且康熙時期瓷器還有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在中國瓷器史上可以說清康熙瓷器是明清瓷器傳承發(fā)展時期。
清初,經過順治時期的過渡,到康熙時政權己趨穩(wěn)固,清政府對內,除繼續(xù)以下高壓手段加強專制統(tǒng)治外,也實行了一些安撫民心的新政策,如一六九九年實行的“更名田”及以萬寶行的“攤了入畝”,特別是廢除了明代以來的“匠籍”制度,相對的減輕了對農民和手工業(yè)工匠的剝削和束縛,讓清代瓷器工藝得到空前發(fā)展,江西處于南明抗清斗爭的拉鋸戰(zhàn)地帶,戰(zhàn)亂延續(xù)至康熙初期,民眾飽受清軍蹂躪和鎮(zhèn)壓,景德鎮(zhèn)的制瓷業(yè)一度衰落;直到康熙十年,才有景德鎮(zhèn)奉造祭器的記載。康熙十三年,在吳三桂戰(zhàn)亂的影響下,景德鎮(zhèn)制瓷業(yè)再度受到破壞。康熙十九年和四十四年,朝廷先后派內務府廣儲司郎中徐廷弼、主事李延禧、工部虞衡司郎中臧應選、筆貼式車而德、江西巡撫郎廷極督理景德鎮(zhèn)制瓷,從此官窯開創(chuàng)了以督窯官姓氏稱窯的先例。歷史上所稱的“臧窯”,即指康熙十九年九月到二十七年臧應選督駐景德鎮(zhèn)時奉旨督燒的各種單色釉品種,它代表了康熙前期景德鎮(zhèn)瓷器制作的水平。“郎窯”是指康熙四十四年至五十一年,江西巡撫郎延極主持景德鎮(zhèn)窯時所燒的瓷器;其中著名的:仿明宣德紅釉的“郎窯紅”、“豇豆紅”色釉及仿宣德的青花,仿成代的青花斗彩和仿永樂的白釉脫胎器等,它代表了康熙晚期景德鎮(zhèn)瓷器制作的水平。
康熙時期的瓷器,造型多樣,品種豐富;新品種盡出不窮,多達百種以上,為前所未有。大瓷器超過一米,渾厚奇?zhèn)ィ恍∑髁岘囃柑蓿蓨Z開工。除官窯器處,民窯日用器數量也相當可觀,青花和五彩廣泛流傳,貿易瓷外銷增多,興旺的民窯給景德鎮(zhèn)瓷業(yè)帶來空前的繁榮。官窯和民窯相互促進,技術迅速提高,品種不斷創(chuàng)新。獨步當朝的青花,絢麗多姿的五彩,刻意追步的仿古瓷,以及嶄露頭角的粉彩和琺瑯彩等等,為雍正、乾隆時期生產的盛世奠定了基礎。
樣子收藏網認為康熙時期的瓷器,胎土淘煉處非常精細,質白慎密,堅硬純凈,素有“糯米汁”、“似玉”之美稱。更兼釉質細潤,緊密溶于胎骨之上,渾然一體,有“粉白釉”、“硬亮青釉”之稱譽。這種胎釉特點,使康熙時的釉上彩、釉下彩及色釉,顯得燦爛繽紛、美不勝收。
圖案紋飾上體現的時代特征就更為顯著,以青花和五彩為主的繪畫工細精美。在當時宮廷畫的影響下,景德鎮(zhèn)瓷大都先以宮廷畫師劉伴源等人的設計為藍本,再由分工嚴格、枝術熟練的工匠依樣繪出,其效果與當時著名畫家“四王”(王翠、王鑑、王時敏、五原祁)在紙絹上作畫所產生的效果相似。同時,宗法晚明的陳老蓮、沈周等畫家的山水、人物繪畫,也有較多的表現。民窯的繪畫較之官窯的更為生動,題材廣泛,內容豐富,畫意深遠。
據《浮梁縣志》載“康熙十六年邑令張濟仲,陽城人,景德鎮(zhèn)瓷器書年號及圣賢之蹟,以免破殘。”可見早期己有官款出現。又有史籍載“康熙不尚尊號。”這些情況,似可作為康熙早期之大量使用花押、圖記、齋軒堂名款代替官窯款識的釋疑。
康熙官、民窯瓷器傳世頗多,據其時代特征,結合民窯器貫穿本朝始末的干支年款,加以歸納,歷時六十一年的康熙瓷器,其原貌便清晰可見,并能分為早、中、晚三個階段。
繼明代以來制作的外銷瓷,此時有了新的發(fā)展,器型之繁、數量之多,為前所未有。常見器型有高大的撇口花觚、圓型與六方形的罐、墻壁上掛用的帶流水龍頭的盥洗瓶,還有筒瓶、樽、壺、軍持、盆、盒、湯盤、洗、耳杯、魚盤等,一般的花口折沿淺坦的大盤、碗類就更為多見。其中一種口似缺邊的臉盤,為修面衛(wèi)生用具。這些外銷瓷,普遍呈高大器型,甚至有的蓋鈕也格外高長。品種有青花、五彩、粉彩、烏金釉、醬釉開光、藍釉開光等。描金洋彩也常繪有開光。另一類仿日本風格的洋彩器,器型有板沿淺坦的盤與大型的觚、樽、罐類,多以五彩、粉彩、青花與紅彩描金為飾。其中,罐、軍持壺、執(zhí)壺、菊辨缸、八方碗、大盤、花邊盤、折沿盤之類的風格,尤其與日本江戶時代“伊萬里”(相當于康熙時)瓷器相似。專為西方定燒的器物,多加繪皇室、貴族的微章圖案。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的康熙五彩雙鳳缸,鳳首戴有皇冠,是當時俄國彼得大帝在中國定燒的瓷器。
二、康熙時期瓷器造型特征
康熙時期瓷器造型古拙、凝重而資樸。此時,僅管胎土精細,但在明末器型敦厚的遺舊影響下,早期的胎體,仍未能擺脫前朝胎體厚重的特征,這在康熙前期尤為突出。至中、晚期,胎體才逐漸變薄,但又有別于雍正時期的輕薄雋秀。從現在的傳世的官、民窯器物中可以看出,康熙瓷器大部分都燒制得很精緻,這首先應歸功于胎體的精良和制坯成型技術的純熟。
此時瓷器造型之衆(zhòng),規(guī)格品種之多,雖以數計,與明代宣德、嘉靖、萬歷三朝相比有過之而不及,可謂開清一代造型的先河。琢器中的大件,如樽、觚、魚缸等,式樣之多,尺寸之大,制作之規(guī)范,更勝于明代嘉靖、萬歷時期。常見的青花、五彩、粉彩、琺瑯彩、三彩、郎窯紅釉等品種,均燒制出新穎器型,并多有模仿古銅器的器型制,順治以來出現的新穎將軍罐、花觚、香爐、筆筒等,此時更為普遍。在清代對外貿易和文化交流史上占重要的地位的康熙外銷瓷,造型新穎、千姿百態(tài),至今仍廣見于西歐各國。
器型先例:
梅瓶——口部有大小之分,短頸,豐肩(也有來肩或溜肩)腹下斂,造型穩(wěn)重敦厚。器型雖多樣,但大同小異,。底足有來底、寬壁形底、二層臺底和圈足等。梅瓶中的天藍釉品種,有的肩部有對稱月牙形裝飾,頸部有細小弦紋,器底為較高的二層臺,器型既有拙重感,又顯豐實秀麗。后仿器較多,大都依照真器樣式制作,但僅形似而失其古拙風貌。
膽式瓶——造型仍顯敦厚,細長頸,圓腹下垂,圈足。見有青花、孔雀綠釉、白釉、烏金釉、藍釉、郎紅釉器中,又有一種頸較短,長圓垂腹,假圈足的器型。清未及民國仿郎窯的膽式瓶數量雖多,卻均顯稚拙。
筒瓶——又稱“象腿瓶”,與順治時的器型基本相同,只是更為多見。器型莊重,制作工細。有青花、五彩、青花加五彩、冬青釉、藍釉、灑藍釉等品種。
錐把瓶——小斂口,細長頸,溜肩,圓腹,圈足。康熙時的樽、瓶類,多有頸部修長特點,此器型尤為突出。有青花、郎窯紅釉、豆青釉、孔雀藍、孔雀綠釉等品種。
蒜頭瓶——型制多樣,除小蒜頸口的一類外,又有蒜口較大而頸粗的一類,腹部扁圓。青花器多繪蕉葉、獸面、纏枝蓮。“壽”字紋及人物等。豆青釉器常暗刻獸面夔鳳牡丹、蟠螭靈芝等紋飾。也有五彩和孔雀綠釉、茄皮紫釉等品種。
天球瓶——直口,頸部粗短,豐腹,平砂底有旋紋。造型、紋飾與體重多摹擬明代宣德天球瓶,有的還仿寫宣德款,青花器多繪云龍或纏枝蓮紋,其風格與雍正時仿宣德青花器相近,但制作數量少于雍正官窯器。
玉壺春——大撇口,頸部短粗,垂腹,圈足。造型矮粗而顯敦厚,胎體較重。有的青花釉里紅器,繪枝果紋飾;也有豆青釉青花釉里紅品種,另一類青花玉壺春瓶,頸部細長,多數仿明宣德的器型和園景圖紋,也有繪人物的斗彩和各色釉地的五彩及仿元、明的釉里紅品種。
葫蘆瓶——器呈葫蘆狀,直口略高于明代一般葫蘆瓶器口,上下圓腹亦較高。另有一種三節(jié)葫蘆瓶,器型新穎,前所未見;此造型僅受當時外銷瓷的影響,。青花及五彩品種較多。
圓棒槌瓶——因其似棒槌而得名。盤口,短頸,圓析肩,筒形長腹,圈足,底部多為平切式二層臺。器型大小不一,大者高約70厘米,小者僅10厘米左右。腹有高矮和粗細之分。粗腹者,器型莊重,通常全器高約44厘米;細腹者俏雋。康熙早期器型矮粗,中期以后則細長,為區(qū)別雍正時期的造型,又稱“硬棒槌瓶”。
方棒槌瓶——撇口,短頸,平肩微折呈四方直筒形,長腹上寬下窄,底為方形寬足,凹底施釉,仿又稱方瓶。有青花器和三彩器,后者居多。見有康熙二十九干支紀年款的青花器,繪山水漁家樂圖案,款為“庚午秋月寫于嗇云居玩”。此為方棒槌瓶的代表器型。光緒、民國時,對此類中的三彩、色地五彩和青花器多有仿制;但仿品多是胎厚體重,口邊較薄且不規(guī)整,露胎底足也顯粗糙。
油槌瓶——形似軋油作坊所用的匏制工具,小口圓唇,細長頸,圓腹,無釉平底或有釉圈足。其平底的胎釉交接處,微削一圈露胎。胎體有厚重感。器有大小,通常高約有15至42厘米之間。常見青花、釉里紅、五彩、素三彩、紅綠彩描金、灑藍釉、烏金釉等品種。后仿器中多見青花和釉里紅三獸紋品種。
柳葉瓶——俗稱“美人肩瓶”或“車油瓶”。器型線條優(yōu)美,撇口,短頸,溜肩,器身細長,腹下削瘦至足,足底內凹,深淺不等,多數較深。足邊外圈呈一圈寬窄不等的無釉露胎。見有豇豆紅釉、豆青釉、天藍釉品種。清末及民國時,豇豆紅釉彷品最多,但器型往往大小不一,胎體較輕;足底內凹過深,內圈較真品非大即小,足邊外圈露胎處較寬,并常涂色作舊,予以偽裝;底釉色青,無光澤;所署康熙款識多呈黑褐色,字跡不清或有漂浮感。景德鎮(zhèn)和臺灣近年的仿品頗能亂真,但器足較真品略大,款識結構松散,青花色澤過艷。
菊辨瓶——撇口,長頸,長圓腹,淺窄圈足,腹下凸起菊花辨形裝飾。常見豇豆紅釉、天藍、冬青釉品種。后仿豇豆紅釉器甚多,但釉面及胎體均無堅硬細膩感。
花觚——大口外撇,長頸漸收,鼓腹下斂,有的足底外撇,底徑約與口徑相當。因其口徑外撇呈鳳尾狀,故亦稱為鳳尾尊。它是明代花觚型制的演進。底部為釉面或無釉平底。底圈多為二層臺圈足。足尖平齊或較尖圓。器有大小,大者高達2米,中型高約45厘米,一般的約10—20厘米。品種有青花、三彩、五彩,墨彩、灑藍、冬青釉、豆青釉、青花釉里紅等。多繪山水、人物、花鳥、雉雞牡丹、松鹿、月影梅花等圖案。清末民國均有仿品。其中,康熙三彩花觚仿品,器型雖與真品大體類似,但制作卻不規(guī)整;器足尤其厚笨,呈尖狀或圓狀;胎質粗松;器型的折角處線條較為圓滑,無硬折感,青花、灑藍、五彩器均同。
觀音樽——器型莊重華美。撇口,直頸,豐肩,腹下漸收,體形瘦長,器底外撇,圈足。大小皆有,大者高約100厘米,中型在44—50厘米之間,小者約20厘米。常見品種有青花、三彩、五彩、釉里三彩、灑藍釉、冬青釉、烏金釉和郎窯紅釉器等。后仿品多為三彩、五彩和郎窯,其中三彩一類,真器和贗品雖然相混,大多流散到了法國和美國。
馬蹄樽——器型有二種:一種為小口,直頸,溜肩、粗短腹,底稍內凹,淺圈足,見有釉里紅和青花釉里紅器,多繪團花。另一種為廣口,圓唇微收,溜肩,腹至底漸放,廣底有釉,器型似馬蹄狀,又稱“馬蹄水盂”,有豆青、五彩和釉里紅器,多繪團花。
太白樽——又名“雞罩樽”。小口微侈,短頸溜肩,肩至底部漸收,圈足較淺,窄小整齊,廣底有釉。腹部暗刻的蟠螭圖案,緊湊自然。器型規(guī)格基本一致。胎體重量適度,一般器高為8.1厘米,口徑3.4厘米,足徑12.3厘米。有豇豆紅釉、白釉品種。真品造型莊重俊巧,口、頸、肩與器身比例協調。而后仿的豇豆紅釉太白樽,器型規(guī)格與真品相比非大即小,胎體非薄即厚;尤其器口往往較真品大而高,肩部線條的弧度失之過硬或過軟,圈足較為寬高,器身所刻螭紋略大,生硬松散,底面白釉的硬度和亮度均不足,款識字體無力,青花色漂浮。但也有個別款識寫得甚為逼真。
搖鈴樽——又稱“紙槌瓶”。小口,直頸,豐肩,腹下斂,底足微撇,圈足。多有厚重感。有青花、釉里紅、釉下三彩等品種。
蘋果樽——因形似蘋果而得名。兜口下凹,圓腹,底面稍向上隆起,圈足有釉。高72厘米,口徑43厘米,足徑45厘米。另有器口型制不同的一種,為小口短頸下凹式。在豇豆紅釉、天藍釉、蘋果青釉等品種。釉里紅品種的兜口器,繪纏枝花的仿品較多。天藍釉器花瓶僅底部施白釉,仿品則襄外及底部均施天藍釉。所有仿品均無真品厚重適中的特點,與原件相比非輕即重,釉色青白,胎質疏松。
琵琶樽——洗口束頸,圓腹,圈足為寬窄不同的二層臺式。器型莊重古雅,胎體及器底近足處多加施一圈白粉的色釉,器身暗刻蟠螭、靈芝、纏枝牡丹、蕉葉等圖案,有的頸部飾對稱獸面雙耳,或在耳上施鐵泥釉(此種鐵泥釉裝飾,始自明代嘉靖、萬歷)。豆青釉器釉面一般泛黃,平潤光細。青花器釉里紅器常繪園景芭蕉、山石花卉、龍紋等。繪五彩的也有大器。此類器型的仿品較為少見。
茄式壺——呈直筒形,頂部有冠狀圍欄和寶頂形鈕蓋,圍欄內的器口平面凹下,加蓋后則齊平;器身凸起弦紋,中部一側有曲形流,另一側有上下對稱的兩系可穿鏈相提;足部內凹。此種造型新奇的壺,為少數民族用品(元代時己有所見,清代乾、嘉時增加了龍柄)有五彩、黃釉等品種。
鼻煙壺——似爆竹筒形。見有郎窯青花品種,繪寒江獨釣或纏枝蓮紋飾,此為煙壺肇始之作。
茶壺——器型種類很多,有平扁形,提梁式、竹節(jié)式、石榴式、佛手式、桃形倒流式與人形、鳥形等,還有做福、祿、壽、喜字形的。僧帽壺和執(zhí)壺,在康、雍、乾三朝都有制作,多追求明代宣德器的效果。所不同的足,康熙器型雄渾,雍、朝器秀麗,規(guī)整。清末及民國所仿康熙五彩與三彩壺類,造型多為桃形或福、壽字形,也有茄皮紫釉品種。仿品胎釉均無堅硬感,紋飾也大多粗率不清。
將軍罐——器型與順治時略同,分高矮大小之不等。直口,短頸、豐肩,鼓腹下收,多為無釉平底,有的泛出火石紅痕。常見青花、五彩、三彩、黃釉、茄皮紫釉、白釉等品種。青花器多繪纏枝牡丹、雉雞牡丹、仕女、嬰戲、云龍等紋飾。清末及民國仿品甚多。對這一時期青花器及五彩器的仿品,主要從胎釉方面鑒別。五彩與三彩仿品的彩釉大多不及真品堅硬,畫意多板滯生硬,欠自然流暢感。有的仿品,青花色調呈清末那種熾艷的品藍(又稱“洋藍”)色。
瓜形罐——俗稱“人頭罐”。直口,口線外部多露無釉,圓肩,腹下漸收,平底或內凹圈足。直壁平頂蓋,套扣外扣,密閉嚴實。其造型大體類同,但規(guī)格大小不一。此品種廣泛流行康、雍、乾三朝,但雍正、乾隆時的器物,胎體不及康熙時體重。清末民國多仿青花器,繪有冰梅、開光博古、三獸、仕女人物等紋飾。仿品胎體非輕即重,釉面疏松,無緊緻細潤感。
粥罐——直口,圓肩,底微收,圈足。蓋飾圓形鈕,或有孔,還加銅環(huán)飾,器肩部有對稱洞孔,可穿金屬環(huán),以便提系,此為康熙時新創(chuàng)的造型,于清代晚期廣為流行。多見青花、五彩、灑藍釉、豆青釉等品種。
缸——式樣之多,尺寸之大,制作之精,不亞于明代嘉靖、萬歷時期。此時胎體雖厚重,但器型規(guī)整。中小型魚缸中,有直口,鼓腹下收,底部無釉的一類。此類缸的口沿,呈三種形式:外低內高的斜圓狀,出沿齊平狀,襄外兩邊有唇的滾圓狀;與其它類型的缸口一樣,都特意施加一層白釉,有的還顯露出不勻的刷痕。這種器口制作特征,在鑒定康熙缸類時不可忽視,它有別于乾隆時較高型缽式缸。魚缸是的器壁較淺似木盆的,稱之為“魚淺”,繪有五彩加金荷蓮紋。此器型自康熙時初創(chuàng),延續(xù)至晚清。后仿康熙青花山水人物、開光花鳥等紋飾的魚缸也頗多,除觀察胎釉特征外,更應注意青花色澤和紋飾的畫意。
香薰——器型較規(guī)整,有圓、長方、正方、六方、八方等式樣。器身多鏤孔,雕飾獸面紋。錦紋、裡字紋等,其型制源于明代隆慶、萬歷時的鏤孔爐。一般器底除附圈足或多足外。品種中三彩器居多,還有青花、五彩、紅綠彩描金器。以貓、獅等動物形狀制作成有香薰,甚為別出心裁。
繡墩——呈腰鼓形,較雍正、乾隆同類器細高。器頂的平面較小,其器折角處線條往往給人以硬折感。胎質緊細。刻花刀工剛勁利落。青花器多繪獅子牡丹紋飾。冬青釉器,上下部施以冬青釉,折邊處施白釉,器身刻以清晰的紋飾。
香爐——與明末及順治時那種撇口缽式爐大體相似。圈足為釉底或無釉砂底。有青花、五彩、冬青、灑藍釉等品種。其中,豆青釉器有暗刻花紋;青花、五彩及粉彩器多繪云龍、牡丹或仙人。應歸入雍正朝的粉彩云龍紋香爐一類,其實有不少應屬康熙朝,區(qū)別點在于:康熙時器型略高,施彩濃厚,色深。康熙香爐往往有貼又耳的一類,見的冬青釉、黑釉、紫釉品種,底面暗刻宣德或成代年制款識。這種型制的彝式爐,流行于當時的福建德化窯,僅受當時大量仿制宣德銅香爐的影響。清末及民國仿制康熙青花香爐很多,繪有團鶴、云龍及博古等紋飾,其胎體大多輕薄,器底僅繪青花雙圈或圖記。
花盆——式燕繁多,大器多見。康熙前朝造型古樸,后期卻顯清秀。有圓、方、長方形、四方折角、板沿口、撇口、菱花、梅花、海棠花及折腰、筒形等式樣。品種有青花、五彩、斗彩、孔雀綠釉、豆青釉等。繪的八仙過海、八仙慶壽、嬰戲、捕魚、靈仙祝壽、四靈獸等紋飾。與以后各朝的花盆相比,以其胎體厚重緊細而鑒別。故宮博物院與法國楓丹白露中國館收藏的康熙冬青釉五彩花鳥花盆,口徑61厘米,足徑39厘米,高達33.2厘米,是各類花盆是精細絕倫之作。后仿青花、五彩器較多見,但制作工藝粗糙。
盆——折口寬沿,器壁淺坦,廣面平底。最大直徑達45厘米。品種以青花器為多,繪有魚龍變化與變龍紋等。康熙以后各朝的盆,器壁逐漸加深。
筆筒——康熙筆筒最為多見,有直筒形、撇口束腰式、筆節(jié)式等,大小高矮不一。口部露胎無釉,或施醬釉、粉白釉;還有的口面開有小溝槽。器足或為圈足,或為三足,或為無釉平底,或為寬窄不等的壁形底和雙圈底,有的足底亦有溝槽。有青花、五彩、斗彩、三彩、豆青釉青花、釉窯三色、豆青釉、灑藍、烏金釉描金等品種。對于常見并易于相混的明、清青花筆筒類,有的可參考器上的干支年款,結合康熙時期的胎釉和青花特征去分析判定。早期的筆筒類,常于器物上挖小溝槽,外口邊繪有圖案邊飾。清末、民國仿口尤多,其胎厚薄不勻,大多較真品輕薄,有的自器口而下漸漸加厚,胎釉的硬度均不足。后仿康熙青花人物筆筒,青花色漂浮,所繪人物線條生硬,貌似神非;后仿康熙五彩的中、小型筆筒類,繪有執(zhí)傘仕女、漁翁等人物,釉面多泛淡青色,也有的呈粉白色,胎釉質軟,器體輕薄,彩釉不堅,無彩暈現象,紋飾畫意板滯。但亦有個別精細的亂真之器。
洗——型制較多,有青花、三彩、紅釉、天藍釉、冬青釉等品種,以康熙豇豆紅釉和天藍釉洗為例,其規(guī)格一般高3.9厘米,口徑8.2厘米,足徑7.5厘米。器口內斂,與足徑相似,腹扁圓,底內凹平坦,滾圓窄圓足。器型靈秀典雅,制作規(guī)整,胎釉堅細,后仿康熙洗類,除個別較重外,一般胎體都較輕巧,胎釉硬度不足。民國時仿的天藍釉、冬青釉梅花形或菊辨形洗,頗能亂真,但較之真品胎厚釉濃。
盒——器型繁多,有方、圓、橢圓、長橢圓、平扁圓、竹節(jié)、菊辨形等式樣,均有凝重感。一般器口上下入扣緊嚴。以豇豆紅釉圓盒為例,其口徑為7厘米,高為3.7厘米,底部內凹呈窄細的小圈足,蓋與底口相合處的外線向內收攏。鑒別時,據此一點便知真?zhèn)巍:蠓驴滴豸辜t圓盒,器型一般扁平,規(guī)格比原物高大或矮小,蓋與底扣合的邊緣處向外突出;其它品種的盒類,或大或小,蓋扣合得很嚴密,有底足挖有溝槽,槽內施釉;還有扁平的青花圓盒,器蓋與底部內外兩面均繪有花紋。品種有青花五彩、斗彩、灑藍釉、藍釉、豆青釉等。
盤—規(guī)格大小不等,胎體厚薄不一,樣式較多。圓器中,盤類造型尤多,有圓、四方形、四方折角、多方、花口與折沿等式樣,撇口盤器壁較淺坦,寬邊折沿盤器壁更淺(多為外銷瓷),收口盤略深。薄胎器為有釉圈是;厚胎的盤類,有的為無釉砂底,也有的為雙圈足底;其雙圈寬窄深淺不等的槽內無釉。民窯仿成化的青花器與彩器中,透過盤底的釉面往往可見到修胎旋紋。光緒時,仿康熙青花盤類最多,但較真品胎粗,釉松,青花色澤漂浮。
碗——康熙時期多見一種撇口或收口的淺碗,又似深盤,下腹收斂,圈足較為高深,胎體厚重,多寫齋、軒、堂名款。墩式的大小碗類,器型沿襲明代嘉靖、萬歷時風格,敦篤端莊,口部垂直或稍外撇,圈足滾圓深厚,體有厚薄之分。早期墩式碗特別厚重。笠式碗類,形式斗笠,深者又稱“涼帽式”,此為康熙時新創(chuàng)的器型,折腰,腹部漸下收,圈足。型制有撇口、直撇口、折沿口等。
蓋碗——器型有撇口式與直口式折沿式兩種。腹部下收,圈足。蓋多扣于碗的內口;亦有天蓋地式,蓋覆于碗口外部。康熙蓋碗,規(guī)格大小不等,其器型開一代先河,也是對當時飲茶用具的一大改進。
杯——制作規(guī)整,厚薄不一,型制多樣。除仿明代成人雞缸杯、高足杯外,還有收口、撇口等式,最突出是的是鈴鐺杯,因形似鈴鐺而得名,一般為撇口,收底,圈足;有的器身較高,也有收口,收底,圈足較小的直筒形;厚胎的圈足較淺,薄胎的圈足窄小略深。后仿康熙的鈴鐺杯,有厚胎五彩器,也有薄胎五彩繪十二月令花卉及淡色枝果或蝴蝶紋的;斗彩器,多繪蘭草蝴蝶或人物。這些后仿器,有的胎體雖很薄,但胎質松軟,釉面不夠堅硬,畫意欠生動,線條不夠流暢,時有間斷。被稱為“十二月令花卉杯”的,胎薄玲瓏,似乎脫胎,形如仰鍾,有青花和五彩器,紋飾繪代表十二個月的花卉,并綴以詩句和“賞”字,在康熙瓷中特別名貴;光緒與民國時多有仿制,但仿口胎體過薄,青花色淺淡而漂浮。還有一種更小巧的杯,口徑4厘米,高4.5厘米,器身題詩的下首也常一“賞”字,僅康熙瓷器中最小的完美器型。如同脫胎器的,還有青花淡描的舉杯望明月、咜石成羊圖案的仰鍾式杯。康熙時的特殊杯形,有茄皮紫或黃綠釉面的牡丹吸杯(形似牡丹花,邊以管狀或柄,可以吮飲)。器心塑飾人物的荷葉形公道杯與新式鈴型套杯等。后仿康熙牡丹吸杯,多將釉彩打磨光亮,有油膩光感。
瓷蛤蟆——蟾形中空,平底。有孔雀綠釉、瓜皮綠釉、白釉等品種。
瓷磚、瓷板——康熙時大量燒制,有圓形、方形與長方形等多種型制。常見嵌于屏風、插屏、寶座等之上。有青花、五彩等品種,多繪列國人物故事、花卉等。胎釉細硬,繪畫尤好。傳世品多有散失,或將原物兩面分割改裝,或己改鑲于木框插屏上。
瓷雕——康熙時,瓷器雕塑以人像見著。形式多樣,有壽星、福祿壽三星、東方朔、李太白、柳樹精、八仙、文官、觀音、麻姑、抱瓶童子,財神、文昌帝君等人物以及騎獅、舞蹈或坐、立的西洋人像,塑制精細,神態(tài)逼真。有五彩、三彩、粉彩等品種。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收藏兩件三彩福祿壽三星座像,高約60厘米,面部端莊,施彩艷麗,衣著繪畫清晰,釉面格外晶亮,堪為康熙瓷器的代表作。康熙雕塑中的禽、獸類。如獅、虎、獨角獸、貓、鸚鵡、八哥等,精雕細繪,生動傳神。后仿康熙雕塑,三彩人物,鳥獸形像居多。關多經過人為作舊,如以油污煙熏,或漬入高錳酸鉀液是浸蝕,辨別時,應首先觀察胎體釉面;真品的彩釉質硬,且有光亮;仿品胎體松軟,釉面不夠鮮亮,彩似凝厚卻欠光澤,并無彩暈現象,畫意多欠自然流暢感。
三、康熙時期瓷器圖案紋飾特征
康熙瓷器的裝飾,有繪,印、刻、劃、堆貼、鏤雕、瓷塑等工藝。青花和五彩的繪畫,內容豐富,題材廣泛,涉及社會生活各個方面。
早期的紋飾風格仍留有順治繪畫的遺風,豪放粗獷與精細工藝并存,在康熙一朝中表現出獨特的個性。早期厚胎的瓶類或盤、碗,仍以平涂手法繪畫,圖案呆滯,如康熙六年的青花纏枝蓮蒜頭瓶與署“康熙辛亥中和堂制”款的青花釉里紅蓮花式洗、墩碗,均胎體厚重,紋飾粗獷,青花及釉里紅分別為濃重的黑藍色和濃鬱的紫色,署“中和堂”款的,是康熙早期器物,“辛亥”、“壬子”或“癸丑”干支紀年款的,分別為康熙十年、十一年和十二年所制。此類器物粗細兼有,精細的一類繪畫工麗,如常見的以青花釉里紅繪指日高升圖案的盆或魚藻紋的碗、淺淡山水人物圖案的盤和小碟等等。其中一些以披麻皴繪出山水景致的圖案,沿用順治時的斑片皴點法,用大小深淺不同的斑片,烘托出山巒的云氣及地坡。此時,署“中和堂”款的盤和無款的瓶、爐、筆筒等器上,多以山水或纏枝蓮、梅、蘭、竹、菊等花卉,或碎冰紋、錦地、皴點、淡皴點地的玉蘭、梅竹、靈枝等組成連續(xù)的邊飾圖案。早期的纏枝蓮、牡丹等花卉圖案,風格敦厚,線條粗放,花形壯闊,布滿器身,甚至一朵大牡丹花就占領了盤心。“中和堂”是圓明園中康熙皇帝所居的殿堂。這些署于支紀年款的中和堂器,,就其制作精細和程度,結合康熙初“不尚尊號”的時代背景來鑒別,當非一般的堂名款器,而應為康熙早期的官窯產品。早期的民窯器,制作也很精細,胎體雖厚重,紋飾內容卻很豐富多彩,有人物園景、麒麟芭蕉等圖案。青花色濃,有的為黑藍色。近年景德鎮(zhèn)和北京市琉璃廠出土的民窯瓷片,與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大清“丙午”(即康熙五年)和“丁未”(即康熙六年)年款的青花人物和纏枝蓮碗類,部分紋飾相同,其繪畫都具清初粗獷的風格。此類造型和紋飾的青花瓷早于順治官窯器中就己出現了,僅是較為罕見。
康熙中期的瓷器繪畫,深受明末清初畫家董其昌、陳洪綬、劉伴源、華喦及四王(王鋻、王時敏、王翚、王原祈)等人的影響,構圖舒展,意境深遠;同時,由于青花成色完美及新創(chuàng)彩料的豐富,使得瓷畫臻于完善的境界,中、晚期出現的粉彩、琺瑯彩裝飾,更為繁多的圖案增色不少。庚熙三十年之后,由于康熙皇帝廣開科舉,弘揚漢文化,瓷器上開始大量地寫詩文詞賦。一些“狀元過街”,“獨占鰲頭”、“東坡題詩”的畫面,正是這種社會背景的體現。此時,還出現較多的刀馬人物及清裝人物射獵場景,這與當時康熙皇帝吸取明亡教訓,告誡子孫要繼續(xù)發(fā)揚能騎善射的滿族傳統(tǒng)。倡導習文尚武,不忘馬上功夫的政治背景有關。而“耕織圖”畫面,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清代社會升騰發(fā)展時期,人民安居樂業(yè)的現實。
康熙晚期瓷器的繪畫,承上啟下,大多數器物繪工細膩,用筆纖細,人物景致的布局縮小,引導出雍正一朝繪畫的風貌;有些官窯款字的書法及體式,也和雍正時期有相似之處。康熙晚期,仿明代成化青花及彩器較為成功;仿品色調淺淡,施彩艷美與成化瓷一樣,但繪畫的筆路卻顯呆滯,有形無神是其一大弱點。落款“木石居”、“卉庵”、“鼎臣”、“片石”的,紋飾都極精彩。官窯青花及彩器紋飾,以龍鳳紋為主,并沿襲至清末;其次為翎毛花卉、人物故事、山水樓閣,飛禽走獸等。民窯的瓷畫,尤其是某些署圖記或齋軒堂款的器物,畫意生動,具有典型的時代特色。為適應國外市場的需要,康熙時的外銷瓷,重視造型藝術和彩料的精選,畫工藝術造詣很高。除傳統(tǒng)畫面外,外銷瓷中還有一類似日本風格的圖案及葡萄牙、荷蘭、法國商人定制西方人物、花卉、風景紋飾,頗引人注目。
常見紋飾:
龍鳳——官窯彩瓷中最常見畫二、四、五、九數目不等的龍紋,造型多樣,姿態(tài)生動,在形神上明顯地別于明代。御用瓷中,常見龍紋有:云龍、趕珠龍、對向龍、順向行龍、獨龍、雙龍、立龍等;其中的海水龍、出水蛟龍、九龍鬧海、海八怪、魚龍變化,蒼龍教子等圖案,生動的表現出蛟龍翻騰出沒于云水,叱風吒雨的壯觀氣魄,正面龍為方頭寬額,額上往往寫有“王”字。此時高壯雄渾的大型龍紋與細瘦干癟的小龍紋同時并存,對比甚為鮮明。有一龍一鳳、一龍雙鳳、雙龍四鳳、云鳳、雙鳳、鳳穿花、鳳牡丹、丹鳳朝陽、百鳥朝鳳,變形夔鳳等等。還有一龍雙鳳一鶴的圖案,甚為新穎。而蟠螭龍則仿宣德、嘉靖時的紋樣。
人物——人物繪畫題材多取自《封神榜》、《三國演義》、《隋唐演義》、《水滸》、《西廂記》等中國歷史故事和神話傳說,如文王訪賢、空城計、陳平賣肉、木蘭從軍、周處斬蛟、加官進爵、指日高升、竹林七賢、點石成金、蘇東坡游赤壁等等。明代以來瓷畫上流行的十八學士、十八羅漢、嬰戲等,仍然是此時繪畫的題材,只是畫風和筆法己完全不同。此時的盤心,常繪形像高大、靜坐或梳妝的仕女,其特點是:發(fā)鬢高聳,臉龐豐滿,眉似彎月,端莊穩(wěn)重。康熙青花和五彩器中還有大量戰(zhàn)爭場面,(俗稱“刀馬人”)的戲劇故事畫。明末清初陳老蓮一派為歷史故事和演義小說所繪插圖(俗稱“水滸頁子”和版面)的筆法,對于瓷面刀馬人物有一定影響。人物面部輪廓線有的很細緻,除個別染涂面部外(雍正、乾隆時人物涂面較多),大多只在輪廓線內輕點口目。如法國楓丹白露原拿破倫行宮中收藏兩件康熙五彩清裝人物騎射圍獵圖的大罐,繪畫精細,是清代彩瓷中少見的珍品。康熙時所刊的木版畫“耕織圖”,在同時期的瓷畫是也十分盛行,并影響至清末。當時還流行的還有漁家樂圖,以山水為背景、描繪漁家生活的各種場面,漁家老小或在船頭顧盼,或做壩攔魚,把櫓,罩魚等等;也有的將舟泊于湖心或傍于岸邊,數人烹調魚蝦,把酒痛飲。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康熙青花四方花盆,開光里數十人扛抬著一條剛剛捉到的大魚,那吃力的神情與豐收的喜悅躍然畫上,十分生動,另有康熙二十九年“庚午日”款的青花方瓶,不僅有飲酒畫面,而且還有詩句:“得魚把酒江邊飲,醉臥蘆花雪枕頭”,下署“木石居”款,康熙初年至中期所畫仕女形像都很高大,頂天立地;布局突出人物主題,兼繪山水、樓臺亭閣及琴棋書畫相襯。晚期畫面,日趨清秀,官窯款多以祝壽為主題,如八仙慶壽、麻姑獻壽、麻姑仙槎等紋飾。
山水——康熙早期“中和堂”款的青花和釉里紅器,除以粗重的斑片皴染的一類外,其余畫意均很細致,有的似明代萬歷末的鐵線描的皴法,但線條較前更纖細。青花及五彩中山水景致的繪畫,多仿宋、元、明以來的傳統(tǒng)技法,以四季風光和遠山近水為題,有的加繪人物,如讀書、下棋、觀瀑、野外漫游、待渡、泛舟、訪友、晚霞等。青花器山水多采用斧劈皴和披麻皴等技法;并以山水法作出幽菁清新、濃淡相宜的渲染,表現出山水立體感。有的吸收了西洋畫表現手法,借光線的強弱來表現層巒疊幛的陰陽向背,山水畫面色調反差較大。中、晚期彩器調柔和溫潤,層次增多。民窯器的山水畫面也呈現清初所風靡一時的從古畫風。
花鳥——翎毛花卉,昆蟲魚草,應有盡有。主要題材有月影梅花、月影玉蘭、朵梅、雙犄牡丹、鳳凰牡丹、雉雞牡丹、盆花、花籃等等;其月影梅花和月影玉蘭,以青花的濃艷色描出花卉輪廓,用淺淡色烘托出月影,景物簘疏,十分高雅。凡以此種創(chuàng)新手法裝飾的器物,均為上品。雙犄牡丹紋飾較之順治時精細并多用。民窯中,以青花為地滿布白朵梅花的冰梅紋最為多見,除布滿器身者外,還有用其作圖案色地配以開光畫面的。故宮博物院收藏的五彩荷蓮翠鳥花觚,畫面是盛開或含苞的荷花和新生的嫩枝隨風搖拽。孔雀、雉雞、燕雀、喜鵲、綬帶鳥、翠鳥的姿態(tài),尤為活靈活現,并且鳥雀的肚腹大多畫得夸張,顯得渾圓豐滿,彩器中,以白地花卉器為上。畫工細膩精致的還有組的五彩十二月令花卉圖詩杯,其紋飾把不同季節(jié)應時的代表花卉,表現得生氣盎然。此類花卉杯傳世品極少,成組的更為不可多得的珍品。杯上的全年各月花名及題句如下:一月為水仙花,“春風弄玉來清畫,夜月凌波上大堤”;二月為玉蘭花,“金英翠萼帶春寒,黃色花中有幾般”;三月為桃花,“風花新社燕,時節(jié)舊春濃”;四月為牡丹,“曉艷遠分金掌露,暮香深惹玉堂風”;五月為石榴花,“露色珠簾映,香風粉壁遮”;六月為荷花,“根是泥中玉,心承露下珠”;七月為蘭花,“廣殿輕香發(fā),高臺遠吹吟”;八月為桂花,“枝生無限月,花滿自然秋”;九月為菊花,“千載白衣酒,一生青女香”;十月為芙蓉花,“清香和宿雨,佳色出晴煙”;十一月為月季花,“不隨千種畫,獨放一年紅”;十二月為梅花,“素艷雪凝樹,清香風滿枝”。詩句之后都有一個“賞”字。
禽獸——以雄獅、麒麟、獨角獸為題材,常稱作“三獸”,是康熙瓷器中獨特的畫面。這些奇異走獸,形態(tài)逼真,較之明代吏有寫實感。還有的加繪噓氣噴霧的場景,更襯托出異獸的已兇猛雄健。常見的珍禽異獸的畫面還有:猛虎、松鹿、大象、大獅、小獅、奔馬、海馬、臥羊、百鳥朝鳳等,亦表現得形神兼?zhèn)洌o中欲動。
壽意——除借蝠、鹿、石榴、三果等植物的諧音來表現“福”“祿”寓意紋飾個,還有繪靈竹、松鶴、蟠桃等多種壽意圖案。如故宮博物院舊藏的康熙盤中,以“萬壽無疆”、“洪福齊天”或一百個壽字為飾,就十分多見;有的以篆書或楷書寫成團“壽”字,長“壽”字,有的松竹梅托“壽”字、纏枝蓮托“壽”字、五蝠捧“壽”字、或在捧“壽”字等。還有以變化萬千的篆字體,拼寫成極其規(guī)整的一萬余個“壽”字的青花大樽,為康熙六十大壽時所制,傳世品僅存兩件。以寫或塑出的博古、花卉或“壽”字組成開光,內繪三星紋飾的,也為前世少有。
仿古銅器紋飾——極力追求古代青銅器的效果,有獸面紋、蕉葉紋、夔紋等。
博古圖——有的用做紋飾主題,有的用作邊飾,較多見的是四面開光的博古圖案,或為凸雕裝飾。
錦地開光——青花或彩器中,較多地流行細碎冰裂紋、梅花、龜背、和規(guī)整花連續(xù)圖案,這樣的紋飾,使得瓷器圖案更趨規(guī)范化,并影響著以后制瓷裝飾工藝。
書法——早在明代和清初,景德鎮(zhèn)瓷器上就有以文字作裝飾的,并成為一種習尚。如有的在圖案的一角綴以簡短題句或干支紀年款,有的附作者名字及作瓷原委。康熙二十年(1681年)之后,瓷器上書寫長篇詩詞歌賦的文字裝飾更為盛行;這一時期的青花釉里紅筆筒,常能見到以清秀規(guī)整的小楷,書寫《圣豐得賢臣頌》、《四景讀書樂》、《岳陽樓記》、《西湖十景賦》等詞賦。還有署二十五年(1686年)紀年款的《騰王閣序》,二十七年(1688年)款的《醉翁亭記》,二十八年(1689年)款的《后赤壁賦》。二十六年(1697年)款的《前赤壁賦》和前后《出師表》等,結尾常落《熙朝博古》或《熙翰博古》等釉里紅篆書章。此一落印習慣,影響至雍正、乾隆時期。《赤壁賦》文章也常書于瓶、碗、觚、杯之上,有的還寫于套杯,也有的寫于摹仿明代永樂青花壓手杯式的大碗上。清初“舉鴻詞科求賢”文風之興盛。
四、康熙時期瓷器各品種特征
青花——康熙在位歷時六十一年間,青花器的色調變化很大,從鮮亮到灰暗,包括多種不同的濃淡深淺色調,如同試金牌標出金子成色,優(yōu)劣相差懸殊;但終以青翠明快、色澤濃艷、清新悅目和層次分明的色澤為主流,并成為清代之冠。因而,清末曾出現過崇尚康熙青花的熱潮。康熙時期,景德鎮(zhèn)制瓷工匠純熟地掌握了珠明料和浙料的呈色技術,同時對胎釉原料精細淘煉和焙制,燒出了被譽為“翠毛藍”、“寶石藍”的康熙青花;這是一次更新技術的創(chuàng)造,在青花器制作史上應列為重要的一頁。此時,僅用一種青花色料,便可充分描繪出景物的陰陽向背,遠近疏密,使畫面富有立體感。這種多彩階青花,層次分明,突破了傳統(tǒng)平涂的單調,使青花色如同五彩般繽粉多姿,故康熙青花又有“五彩青花”之稱。
根據大量遺留的康熙青花傳世品各自所具的不同風貌和特點,結合貫穿本朝始末的干支紀年款,可將其發(fā)展過程,大致分為早、中、晚三個時期:
(1)早期青花;康熙早期的青花器,在明末清初的過渡是,或多或少地還保留著明代某些遺痕,例如:有的釉面肥潤,色澤泛青;青花發(fā)色深沉、灰暗、或者迷混。繪畫風格也較多地受明代影響,畫意粗獷,蒼古渾樸。胎坯工藝方面,有的仍像順治時一樣,器口施醬釉,胎體厚重,粗率不規(guī);器底有跳刀、粘沙和火石紅痕。上述特點應用下面幾件署康熙早期年款的香爐作為佐證:如康熙元年云龍紋三足爐。直口,束腰,豐肩,圓腹下收,獸面三足分立,肩上有洞,使典形朝天雙翅耳可折卸,器身繪對稱云龍,云紋以隱約的細斑片點出,楷書款,寫于青花勾出的長方形框內。又有康熙六年(1667年)的青花云龍爐,口微外撇無釉,豐腹,大圈足砂底無釉;器身繪對稱的行龍,張牙舞爪,氣魄雄偉;龍首前面一方框,內書“阿彌陀佛”;龍身一側的長方框內寫“康熙丁末年制”。另有康熙十年(1671年)的青花八仙爐,口微撇,豐腹略扁,高圈足平切,器底青花雙圈內書“皇清康熙辛亥年制陳門堂用”,字體碩大,蒼勁挺拔。這些供器的共同點是:胎體厚重,釉面青白,青花呈不同程度有灰暗色調,紋飾粗放。明末清初大量燒制祭器的情況,己在崇禎和順治的章節(jié)中有所講述。據文獻記載,康熙早年也曾大量燒制祭器。它即是出于民間在戰(zhàn)亂初定是求助神佑的社會需要,也是統(tǒng)治者以興廟崇佛來安撫民心而施行的一種政治手段。在封建社會,這種燒制祭器的風習歷代相傳,影響深遠。風格與此類同的,還有許多繪麒麟等異獸紋飾的無款香爐、凈水碗和海燈等。琢器是有仿古銅花紋的樽和繪鳳穿牡丹、纏枝牡丹、四美圖的將軍罐與大罐類。仿古銅樽的器底,有的書寫“大明年制”款;還有的書寫古銅器上的銘文,內容多為紀年和器物的重量、容量的標志等;還有的書寫字體粗大的楷書款“大清康熙年制”。器口施醬釉的圓器中,有許多署“大清丙午年制”、“大清丁末年制”款的纏枝花小碗、亭榭山水小碗和“大清戊申年制”的花卉小碗等;“丙午”、“丁末”、“戊申”分別為康熙五年、六年、七年(1666年---1668年)。康熙十年(1671年)之后,青花色澤在潛移默化是不斷演變,逐漸出現民濃深、淺淡與穩(wěn)定的幾種色調。青翠濃重的。有署“世錦堂制”款的纏枝蓮瓶,胎體厚重,器足呈里矮外高和斜削式;淺淡的,也署“壬子中和堂”款,另繪釉里紅山水人物的小碟及花鳥紋的茶盤、盆等;穩(wěn)定青翠的,有的署齋、軒、堂、賞字款,紋飾內容豐富的深盤、淺盤一類,畫面清晰,主題突出,構圖連貫緊湊,布局疏密有致。紋飾仍具粗獷風格,但青花己與康熙頭十年的那種灰暗迷混不清的色調完全不同。
(2)中期青花——康熙中期青花,一般措康熙二十年(1681年)至四十五年(1706年)之間的青花器。此時青花器的制作,較前時又有所提高,從色米到胎釉都更加嚴格提純和精工;所使用的上好國產浙料,以科學的方法處理,按等次分用。在瓷畫上,由于吸收借鑒了中國紙絹水墨畫“分水”皴染和西洋畫的透視技法,使得淡雅纖細的圖案,無論遠山近水,層巒疊幛,還是跌巖高古,陰陽反側,疏落茂密,均能得心應手。此時的造型與品種,都達到青花器制作的高峰,尤其是嬌艷青翠、清新明快的色調,層次分明的色階,更為歷代所罕見。這一階段,青花器的瓷質尤為潔白細膩,重量較早期略輕,釉色呈粉白或漿白,粉白釉面硬度高,漿白釉面略顯疏松。青翠的青花色調,呈現出多種色階,據以往觀察、比較,可達數十種,其上乘者猶如衡量純金色之“上上足赤”,但多見的還是中上等和一般之色。康熙青花,不像明代永、宣時的那樣下凹胎骨,形成凝聚斑點,但仍明顯地具有色調深沉、緊貼胎體特點,仍淺之色亦然。此一現象為康熙青花色料的獨到之處,是我們在鑒定工作是正確區(qū)分良康熙青花和晚清仿品的重要依據之一,常見的康熙花觚、冰梅罐等,晚清光緒時期仿制最多,有的己能亂真了。
康熙十年(1671年)以后的官、民窯青花器,署帝號年款與干支款的逐漸增多;二十年(1681年)以后,書寫本朝年款己成為制度,基本上是中期以后的產品,如青花魚龍紋淺盆、云龍海水瓶、纏枝蓮寶大盤、鳳穿花、牡丹、龍鳳碗之類,胎體趨向輕巧,器型規(guī)整,多數里外繪紋飾,青花色澤一般青翠艷麗或者輕淡,楷書款識仍受明代書法影響,用筆剛勁。值得注意的是,各類青翠明亮的青花琢器書寫本朝款識的很少,大多署明代成化、嘉靖款識或各種圖記。
(3)晚期青花,康熙青花,至四十年(1701年)以后,器型、胎釉、紋飾、色調都不同程度的變化。青花色調由中期的濃艷青翠漸變?yōu)闇\淡或灰暗,有的呈色不穩(wěn)。出現暈散,如同后來雍正初年的青花一樣。同時,釉面亦由中期那種粉白色轉向細質的青白色,但絕大多數仍為細潤的粉白色。青白釉面的青花多有暈散,因而以往鑒定時常把這類有暈散現象的器物列入雍正時期,實則為康、乾之間一種過渡現象,署康熙乙末(五十四年即1715年)干支紀年款的青花山水鳳尾花觚,最能代表明期的色調,不僅青花色淺淡呈灰藍色,而且遠景暈散不清,景物明顯縮小;器型有腹下部,較之康熙前朝的同類器顯得粗矮肥大,二層臺足和轉折處,不像前朝的那樣硬折,顯得圓潤細膩。圓器中的盤、碗胎質更為細潤,胎體趨薄,青花色調青翠淡雅,紋飾纖細,款識的書寫也更加接近雍正時的體式和風格。
早、中、晚三期青花色澤及釉面變化的情況如下:
早期青花色,以灰藍和黑藍為主,色調中除迷混朦朧的一類外,亦有較青翠的,釉面均呈青白色。中期青花色,鮮艷青翠,釉面色調以粉白色為主。晚期青花色,灰暗、淺淡,有的暈散不清,釉面青白。
由此可見,這三個時期的青花色調及釉面呈交替變化,灰暗暈散色調及青白釉面周而復始的出現,但這種變化規(guī)律并非是絕對的,亦有同一時期好壞并存的情況,在鑒定中須具體情況分析,不可一概而論。康熙青花仿明代永樂、宣德、成化、嘉靖等有杰出的成就。
漿胎青花——以細澄過的漿泥制成的瓷胎謂之漿胎,又稱“煨瓷”。它是康熙青花派的一種,通常又稱為漿胎開片瓷。康熙時期的漿胎青花器,胎薄體輕、質細,較為松軟,微泛土黃色,釉面多為粉白或漿白色。此種如粉的胎質,易于吸收青翠明亮的青花色料,從而使得紋飾更加細膩,有的成為康熙青花的精品。如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山水小蓋缸,青花青翠深沉,色澤光艷,景物突出,釉面呈漿白色,具有硬質感。又有青花纏枝蓮瓶、罐及唾盂、印盒等,多署“大明成化年制”、“大明嘉靖年制”或秋葉圖記款識,由于胎質疏松,胎釉長縮不一,而出現遍布器身的細碎片紋,易于浸漬污染。清末,有大量的仿品與之混雜。后仿康熙漿胎青花器,胎質粗松,泛灰白色;釉面硬度不足而欠光潤,多有雜質斑點;青花色澤漂浮,往往被胎體吸收而顯得層次不清;器足不及真品規(guī)整,顯得粗糙。
哥釉青花——胎質細膩堅硬,通身開米色或灰色片紋,青花色調以灰藍和褐藍為主,器口都有涂黃白釉或黃釉。器足分為釉底與無釉底。露胎處可見火石紅色。山水、花卉的繪畫紋飾,相同于青花器。常見器型有大觀音樽、花觚、直口瓶及折角方形盤、碗等。
郎窯青花——為康熙晚期郎窯品種之一,故宮博物院所藏郎窯青花寒江獨釣、纏枝蓮紋鼻煙壺可為代表。其胎質堅細,釉泛青花,釉面肥厚,光潔潤澤,置于放大鏡下,可見松散的較大氣泡。其特點是青花色濃重、暈散,但不艷麗。另有加繪釉里紅山峰的青花鼻煙壺,此品種傳世者極為罕見。民窯是還有一類俗稱“多年”煙壺,將“大明成化年制”款中的“年”寧草寫似“多”字;盤、碗中,也有此類的款識。
藍釉青花——于藍釉地的留白處加繪淡描青花紋飾,又稱藍上藍。青花色澤淺淡青翠。可見瓶、罐、缸、筆筒、盒等。
黃釉青花——是沿襲明代的傳統(tǒng)品種,但器型、紋飾己與前完全不同;所施黃釉,釉色較為清淡,遠不及明代的濃艷勻凈。官窯器制作規(guī)整,民窯仍顯粗放。常見器有繪四花八葉(馬蘭花的樽、罐和盤、碗等)。同此造型、紋飾的還有綠釉青花器。
豆青釉青花——豆青釉釉色淡雅細勻,青花色調翠藍;也有的于釉下突起的白粉上加繪紋飾,釉面中常含氣泡,易于破釉。常見器有棒槌瓶、梅瓶、小瓶、花觚、罐、筆筒等。
青花地留白、填黃、綠彩——青花地白龍紋,是沿襲明代宣德、成化時期的品種。有的在青花地留白處繪龍紋,不填彩色。也有的在青花勾出龍紋的輪廓線中,填入低溫蘇釉或綠釉后復燒。黃、綠色彩質堅晶亮,與青花色地對比鮮明。多見官窯的盤、碗之類。
釉里紅——康熙時期非常重視發(fā)展這一著名的傳統(tǒng)品種,因而取得了僅次于青花的卓越成就,這時的釉里紅色調大多濃艷鮮亮,紋飾與青花器一樣清晰,濃淡相間。在早期的十年中,釉里紅色調卻有多種表現:濃重的有凝厚感,淺淡的量粉紫色;細筆線條清晰而濃沉,如同刻劃一般,早期的團龍、團鳳紋飾,線條清晰;釉里紅三果(又稱填紅釉)紋飾更為清新,己接近明代早期水平。在不同色地上釉里紅繪圖案紋飾和書寫整篇詩文的,構圖也很是精致美觀,字體工整秀麗,呈色穩(wěn)定,常見色地的灑藍和豆青釉等,豆青釉地青花釉里紅加入粉色襯托,或是以白粉釉作地的一類器物,又稱作“釉里三色”或“素三彩”。偶有加紅、綠彩點綴紋飾的。青花釉里紅俗稱“青花加紫”,這兩種釉下彩繪畫,呈色美艷,和諧自然,有很理想的裝飾效果,故宮博物院所藏青花海水釉里紅龍紋觀音樽,即屬此類的代表作。加繪青花五彩的釉里紅器頗為新穎,在制作中據不同的造型和釉面,選擇相宜的繪畫色彩,配合得恰到好處。如故宮博物院收藏的一件馬蹄樽,以釉上綠彩花葉,陪襯釉里紅花朵,構圖簡潔。另有以釉上綠彩波濤襯托雄偉的釉里紅龍紋大缸,色彩鮮艷,繪畫頗有立體感。也很別致。康熙釉里紅仿元代及明代洪武、宣德器有驚人的成就。
五彩——瓷繪五彩始自元代嘉靖、萬歷時己相當完備,尤其是和釉下青花合繪于一器的青花五彩品種,在當時居主流地位。到了清代康熙時,五彩器主要是在白瓷釉上彩繪,少用青花,并以其絢麗的色彩,精湛販繪畫,豐富的品種,與當時著名的青花品種爭雄。
常用彩料的紅、綠、紫、藍、黑等,精品多加描金彩,其諸彩特點是:
紅彩,彩料紅潤,色調鮮亮。色澤分深淺濃淡,施彩且厚薄,仔細觀察,紅彩表面光亮,并閃現出五光十色的光暈。
黃彩,為深淺不一的密蠟黃。
紫彩,深者呈茄皮色,淺者為葡萄紫,后者多見。
綠彩,色調多樣,常見有的墨綠、黑綠、瓜綠、大綠、水綠等(水綠淡雅似一泓清水)。大多色濃泛黑,釉面細潤,光澤柔和自然,與明代綠彩色調相似,但無那種綠中閃黃的現象。
藍彩,深淺濃淡不一,深者艷麗醒目,多繪山石,使五彩畫面陡壁生輝。
黑彩(墨彩)——漆黑光亮,濃重沉著,一般用于勾勒輪廓線,也有的用于點染局部或片段的畫面(如人物頭發(fā)、衣襟、鞋靴等處和竹枝花草上),而后在彩上涂以白衣(即“玻璃白”亮釉),使燒成的色彩漆黑瑩亮。
康熙五彩器繪畫工緻精美,生動傳神,一掃明代嘉靖、萬歷時只重色彩而不細究形貌的粗率畫風;施彩上大部分較明代勻薄。前期五彩繪畫多用焦墨筆道勾勒輪廓,筆鋒勁挺有力;后期則用油墨彩料,筆觸圓潤柔和。人物面部僅用輪廓線勾出,大都不填彩。
加繪藍彩、墨彩和金彩的,往往為細緻名貴的器物。
康熙、五彩器細分有如下品種:
(1)白地五彩:清代自順治起,開始在素白器上描繪五彩紋飾,康熙時期制作最為廣泛。在早、中、晚三個時期,五彩器中的人物繪畫風格各異。早期人物,形像碩大,“頂大立地”,主題突出,民窯各器中的故事人物寫意筆法,生動豪放;中期的“刀馬人物”,繪畫細膩,瀟灑飄逸。晚期至雍正時,人物縮居畫面一角。形態(tài)弱小纖細,著色也濃淡不一,在彩器底足內繪以樹葉、鍾鼎等圖記或書寫“大明成代年制”款的,都是康熙中、晚期的珍品。一些色彩鮮艷的壽意圖案器物,如麻姑獻壽、鹿拉靈芝車紋的大盤之類,多署“大清康熙年制”款識。法國巴黎吉美博物院此類藏品豐富,其中的唐明皇游園圖大盤,尺寸之大,人物之多,為傳世品中所罕見,可謂奇品。康熙白地五彩器,從嘉靖時起到民國,其間履有仿制,
應當指出,清末光緒時大量仿制康熙白地五彩器,成績卓越,民國仿品制作更佳,需要注意鑒別,區(qū)別時,首先應從五彩的色調上觀察分析,仿品無論如何亂真,也不可能完全掩飾其本時代的痕跡。康熙五彩粉白或硬白的釉面所閃現年代湮遠的自然舊光澤,這是無論怎么高妙的人為作舊都無法企及的。但也應注意,除較易分辨的一般仿品外,對那些精細亂真的仿品,切不可輕下斷語而失之偏頗,應參照以上所述康熙五彩的各種時代特征不研究對比,反復觀察其間微異的差別,全面綜合便可辨別。
(2)青花五彩:僅把青花作為五彩紋飾中的一種釉下彩料來表現局部紋飾,而不用來勾勒五彩輪廓線;青花多用粗獷線條描繪,也有加繪釉里紅的。早期的器物,青花色調較黑灰,常見繪的有鳳凰牡丹、十六子、云龍、仕女等紋飾的將軍罐之類和繪山石雉雞牡丹的盤、碗類,畫面布局繁密,過去常據其彩料和繪畫風格而稱之為大明彩。中期的器物五彩色淺淡,清新艷麗,青花相應地顯得青翠明快;也有的青花色調很淺淡,配以鮮艷的釉上五彩,頗有斗彩的典雅效果。
(3)豆青地青花:在豆青釉上繪出五彩紋飾的品種,釉色大多淺淡柔和,使五彩紋飾更加靜謚雅致。彩色濃重者,大器較多,并多繪以花鳥紋飾,畫工尤為精細。如故宮博物院與法國楓丹白露原拿破侖行宮的中國收藏的豆青地五彩花鳥大盆,釉上加繪深艷的金、墨兩彩,畫意生動,有工筆重彩的傳神效果。
(4)米地五彩:米黃釉地微粉白色,五彩繪畫色澤較淺淡。見有米地五彩玉壺春瓶,繪淡雅松竹梅紋飾,格調清新。亦有盤、碗之類。
(5)紅地五彩:以淡紅彩釉為地,加繪五彩紋飾,即故宮博物院所藏的紅地五彩碗,器型同于明代正德雞心式碗,外壁繪嬉戲的十六童嬰。五彩色清新,間以華貴的金彩,美麗勻凈的紅彩色地,烘托出富麗堂皇的氣氛。嘉靖時亦有與此碗相同的官窯器。
(6)藍地五彩:在藍釉地上加繪五彩紋飾,由于藍地色深,使得五彩黯然失色。也有的在藍地是留白,再填繪王彩圖案。就比前者顯得色彩鮮艷。常見器有壺和盤、碗類。
(7)墨地五彩:墨地細潤而光亮,紋飾的色彩對比鮮明。常見有瓶、盤等器。法國巴黎吉美博物院藏有康熙墨地上繪有五彩纏枝牡丹圖案,雍正時沿襲此品種,并更另細致。(8)雪花藍地五彩:在雪花藍地上開光留出白地,再加繪五彩紋飾。此類器均屬珍品。見有繪三星人的棒槌瓶、蓋罐、筆筒等。發(fā)青花勾描輪廓而填彩的雪花藍地五彩,頗有斗彩的格調。(9)哥釉五彩:無論青灰色、米黃還是綠色哥釉,其上加繪五彩的統(tǒng)稱哥釉加彩。綠哥釉又稱綠郎窯,因此有綠郎窯加彩一說。其釉面有開片,黃口,足部刮削整齊,顯露火石紅痕,加繪的五彩中,墨彩凝厚無鮮亮感。常見器型有花口洗與葵口、菊辨、四方、六方、八方碗、盤等。
琺瑯彩至元、明以來燒制的銅胎琺瑯器,至清代康熙時有了更大的發(fā)展。當時除了由西方傳入我國的銅胎掐絲琺瑯外,又有一種紅銅胎質的畫琺瑯,類似這種畫琺瑯的瓷胎器物,被稱為琺瑯彩瓷,在康熙皇帝授意下,于三十五年(1696年)首先創(chuàng)燒成功,馳名中外。這些器物數量有限,專供皇室賞和御用。
康熙琺瑯彩瓷是先在景德鎮(zhèn)燒制坯胎,運送至京,再由宮內燒造。器口邊白釉略為寬圓,待器外部澀胎(俗稱“反瓷”)施上彩釉地和彩畫后,白釉仍顯得稍突出于器口,頗有銅胎琺瑯的效果,塊狀玻璃似的色料,為國外進口,這些彩料在燒成后呈現本來的顏色,有透明的玻璃質感,因此又稱為“料彩”。也有在料中加粉質面而呈不透明狀。彩色多樣,有紅、藍、紫、白、黑、綠、胭脂等。由于在繪畫的色地上堆較厚,又有多色階深淺不同的料彩創(chuàng)燒及其在雍正、乾隆兩朝盛極一時的發(fā)展,起了極為重要的開拓作用,有著深遠的意義和影響。
康熙琺瑯彩瓷和銅胎琺瑯器一樣作色地裝飾,少見白地畫琺瑯的,此一特殊性,,應作為鑒別真?zhèn)渭罢_劃分時代的依據之一,常見色地有紅、黃、藍、綠、胭脂等。紋飾中,以多繪纏枝牡丹、折枝大朵花卉及團花中心加壽字、萬壽無疆和開光花卉、九秋菊花、虞美人花等為主,畫工嚴整細致,具有圖案花的效果。圓器有盒、壺、盤、碗、杯、碟等。瓶類甚少,均無大器。傳世品較少,大部分保存在臺灣省、故宮博物院藏品多為圓器,僅藏一件紫地彩蓮紋小瓶,釉面因燒制火度過高而出現焦彩破泡,器底款識為陰刻文楷書“康熙御制”。其它器底款有青花、胭脂紅、紫彩、黑彩、藍彩等,大多有四方邊欄雙線,字體筆畫粗寬,挺拔工整。
這種御用琺瑯彩瓷,因數量有限,格外名貴,后世爭相仿制,民國年間,北京市德泰瓷莊以舊器為樣,在景德鎮(zhèn)大量仿制古瓷器,其中就有仿康熙琺瑯彩地器物,但贗品器型走樣。胎質疏松,色地施彩不勻,彩料透明度不高,玻璃質凝聚,色澤晦暗,器里白釉釉面光亮,閃粉白色,偶有醬色斑點;畫筆生硬呆滯;器款筆畫無力;器有人為作舊痕跡。康熙琺瑯彩器內,均為平凈的白釉,不施彩,器口邊線部分形成向于彩面較厚圓唇,所施黃彩,色調特別鮮嫩、透明、凝膩,這些特點可作區(qū)分真?zhèn)蔚挠辛ψ糇C。而同時期的銅胎畫琺瑯器,其器型、彩料、色調、圖案均與同期瓷胎琺瑯彩器相同,則更應作為鑒定時的參照物。在1930年前后仿古風盛行時,所仿制的康熙琺瑯彩特別精細逼真,多為紅色彩淺紫色地,如仿制較多的抹紅釉地琺瑯九秋撇口碗,署胭脂料款,還有以康熙素白釉舊器,除去外釉后加琺瑯彩極其用心的作偽,在鑒定時尤須謹慎細致,以免誤入彀中。康熙琺瑯彩器除白瓷胎外,也有宜與紫砂胎器,多繪牡丹花卉,底部仍以黃或藍或白地藍料彩署“康熙御制”款,多為茶壺、蓋碗等茶具;此一品種過去鮮為人知,傳世品現都保存在臺灣。
粉彩——它深受琺瑯彩和影響,于康熙中期出現。官窯少有大器。其紋飾和施彩的風格簡樸,色料粗糙,施彩濃厚。紋飾內容以云龍紋和花卉為主。常見的一些畫面潦草的云龍紋香爐、海燈之類,制作粗率,砂底無釉。其中有的器型、紋飾等與康熙青花器頗為相似,過去常被人誤認作雍正粉彩,實則有許多應為康熙晚期的粗器。此外,還有五彩和粉彩合繪的花觚等器。一些雍正時最為流行的粉彩八仙人物塑像,有署丙午年款,應為康熙三十五年器,其胎、釉、彩繪等具有康熙中、晚期的風格。故宮博物院收藏著一件制作精細的粉彩鐘馗像,人物依山席地而臥,頭帶黑彩皮弁,身著紅彩描金海水龍紋水袖大袍,足登白底皀靴,腰系黃彩絲帶,右手舉杯,左手柱地,亦醉亦癡,與昔日睜目怒發(fā)的厲態(tài)判若兩人;身邊邊置著灰彩色地畫大開片紋的灑罈及繪紅彩蝙蝠的瓶;山石的一側,刻有陽文“康熙年制”款。此物曾有一段不尋常的經歷;它原是清代故宮老庫房的“庫神”,它有此物,本像末損壞,只是濃重的煙熏下面目全非。于是便將此“庫神”又“請”回皇宮。興彩署官窯款的傳世品很少,故宮博物院僅藏數件,如花蝶盤、秋菊枝花太白罐式水盛等,也有少數折枝花葉署“大明成化年制”款,其釉面微顯亮青色,彩色雖然淡雅,但較之雍正時期仍顯濃重厚腴,頗有康熙時期的風格。
斗彩——其器型、胎釉、彩料等,均與當時的五彩器大體雷同,它有釉下青花(亦有加繪釉里紅)來勾描花卉、鳥獸、山水等紋飾的輪廓線,或作為圖案的局部片段,形成以青花和彩色相配的完美紋飾。釉上填彩的面積,一般不及釉下青花的面積大,仍帶有明代嘉靖、萬歷時期的青花五彩的遺風。繪龍鳳圖案的官窯斗彩盤、確定類,制作精細,為數較多,摹古品中的仿明代成化斗彩器,如雞缸杯、花碟杯、“天”字罐等,雖在彩繪中采用如同青花的多色階渲染筆法,細膩的人物衣褶線條更趨寫實,但仍不及成化斗彩器樸實凝重和光艷動人,康熙斗彩所施彩料,均不摻加粉質。
三彩——康熙三彩器,繼承和發(fā)揚了明代成化、正德三彩和嘉靖、萬歷多種色地套疊的傳統(tǒng)工藝,在素胎上刻劃出紋飾輪廓線,再繪以圖案,涂施彩色釉地。三彩器施彩以“黃、綠、藍為主,或加藍色為輔,間地白地相佐,因少用或不用紅彩,故又有”素三彩“之稱,個別加紅彩的,由于數量甚為稀少,過去通論”三彩加紅,價值邊城“。故宮博物院藏有此種裝飾的橢圓形盒。三彩器的色澤一般不及五彩艷麗,但由于它的施彩工藝標新立異,從而創(chuàng)造出豐富多樣、質樸雅潔的不同品種,尤其是用一種彩色鋪為地的品種,如黃地、綠地、紫地、米地、虎皮斑等等,其彩釉以反復交替使用,變化莫測而頗具匠心。還有的運用雕塑、鏤孔及繪以錦地開光圖案等技法,大大豐富了康熙三彩的表現力。官窯的器物多為白地、黃地和虎皮斑等,皆署官窯;民窯無款的器物尤多,并有粗細器之分,有的仿明代款識或書有圖記。器型豐富多樣,大小不一,大器有鳳尾樽、棒槌瓶、大罐及人物塑像等,其中的大鳳尾樽和棒槌瓶可高達一米以上;小器有杯、盂之類。
常見的康熙三彩有以下品種:
(1)黃地紫綠彩:是沿襲明代萬歷時的品種,從康熙起,直到宣統(tǒng)止,成為清代延續(xù)不變的傳統(tǒng)品種。造型以大小不等的各類盤為主,盤外壁繪三彩葡萄、云鶴、花朵等紋飾,盤內刻填并繪以紫綠龍圖案。器底均以青花或紫彩寫款,因全器施黃釉,故款字常被黃釉覆蓋而成黑色,底面可見旋胎紋路。
(2)白地三彩:均以素白器為地,先刻出云龍、花卉、三葉等紋飾輪廓線,再精心描繪出黃、綠、紫三彩圖案。最后罩以白釉。見有盤、碗類,如三彩牡丹紋碗,造型莊重秀麗,胎體細膩,碗里釉面潔白平整,外壁釉面刻龍施彩,彩色艷麗,層次分明。它是康熙三彩器中的精品。三彩中以水綠色最為突出,其綠淺淡嫩艷如一泓清水。真品釉面平潤、細潤而堅緻。枋品器型笨拙,胎厚,器里釉面不平且泛青,釉質硬度不足,色彩凝厚沉悶。
(3黃地三彩:是先在素胎器上刻花然后施彩,釉面特別肥腴潤澤,色調鮮明,紋飾層次清晰。釉色地除黃地外,還有綠地、米地、紫地或各色反轉交替作地的。工藝、紋飾大同小異。這些色地及彩繪均為低溫含鉛釉,燒成后釉面和彩釉的硬度較高,有自然氧化作用形成的“光暈”現象。此為康熙三彩與后仿品的重要區(qū)分點。常見器型很多,有鳳尾樽、觀音樽、方或圓的棒槌瓶、將軍罐、大罐等。較為新穎和貴重的有鏤孔香熏、盤。
(4)墨地三彩:是康熙三彩中最為名貴的一種。制作時,先在器上施以綠彩,覆施墨釉,即為墨色地,再以泛紫的深墨筆道勾描花卉、禽鳥、荷蓮等圖案,填繪黃、綠、紫、白各色。也有的在墨地中留出白地開光繪三彩圖案,其筆畫純熟,層次分明,剛勁有力,傳世自然。
目前,康熙墨地三彩的完整器物,國內少見,有些己于早年流散到歐、美一些國家,如法國巴黎羅浮宮等處就陳列有我國康熙墨地三彩大花觚、大罐、大棒槌瓶、觀音樽等,甚至是成對的。連一些仿品和殘破之器,也為法國人所愛好并大量收集。傳世品中有很多為光緒及民國時的仿品。仿品中不有以康熙原胎舊器剝去釉面,后掛墨彩地或其他各種色地的偽作;換底也不在少數。
(5)虎皮三彩:以黃、綠、紫三色釉間隔混雜點染于器上,經自然暈散形成不規(guī)則的類似虎皮狀的斑片,以奇取勝,常見器有盤、碗和福祿壽三星人等,多為民窯器。清末及民國競相仿作,在鑒定時應特別注意。真品胎質縝密,琢器類上手便有沉重感,盤、碗等圓器則胎薄體輕;釉面光亮堅緻,有變幻的光澤虎皮斑片也大小不一,呈自然垂流狀。仿品則大都是人工摹擬點染,彩斑較為刻板。
(6)三彩瓷塑:常見有西洋人,三星人,佛像、八仙人、觀音、東方朔、魁星、獸類、禽鳥、山石以及福、祿、壽字形的壺等。其造型都很準確,胎硬質密,雕工細緻,刀法嫻熟,神態(tài)自若。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有兩件康熙三彩人座像,形體巨大,面目清秀,神態(tài)飄逸,繪工細膩,甚為精彩。后世所仿三彩瓷塑,大都粗率不堪;也有的過分規(guī)整,反而顯得生硬失神。
康熙三彩是有典型時代特征的產物(雍正之后少見),其時代性強,制作精細,品種繁多,十分名貴,對于后世大量不惜工本的偽作。
紅彩——康熙紅彩常見以下品種:
(1)抹紅:其彩鮮艷凝重,不如明代,常施于五彩和斗彩器上。有特殊的陳舊感,側視可見多色光暈。如青花海水紅彩龍紋或紅彩海水青花龍紋的盤、碗,彩呈褐紅或鮮紅色。而抹紅彩作為一種色釉品種,在康熙其造型有盤、碗和倭瓜形盒等;同時,還有以抹紅彩仿寫署明代宣德、成化、弘治款識的盤、碗。
(2)蓋雪紅:在白釉地上單獨用紅描繪紋飾的,稱為“蓋雪紅”。其釉面潔白細潤,紅彩鮮艷,紋飾精細;加繪描金彩線條的,更為富麗堂皇。其造型有繪纏枝花綬帶葫蘆瓶等。
(3)淡描紅彩:為康熙朝創(chuàng)新的品種。彩雖極淡,卻能以多種色階描繪出細膩的紋飾。在以紅彩為主題的紋飾中稍加綠、黑、赭彩,便形成了極為靜穆的五彩圖案。如故宮博物院所藏此品種的仙人騎鶴碗,畫面中人物的各種姿態(tài)甚為生動。
(4)胭脂紅:是在紅釉是加金的創(chuàng)新色釉,源自于西方傳入的配釉法。一般施于胎體極薄的白釉器上,作為一色釉或圖案色地。色調呈胭脂粉紅色。釉面極為光凈。
(5)珊瑚紅:為新創(chuàng)的名貴彩釉,以吹釉法施彩,其色美如紅珊瑚。施釉薄而細勻,色調沉著含蓄,光潤艷美。在鑒定以上康熙紅彩器時,首先,應注意其釉面的堅實光潤及泛自然舊光澤的特點;其次,應結合器型、胎體及款識等特征判定。所有偽造者,其釉色均達不到勻凈純正的水平;即使極其用心的仿品和舊器后掛彩,其人工打磨充舊的釉面仍有不自然的亮光。
綠彩——常見的以綠彩作地的綠地紫龍盤、碗類,其制作方法基本同于一面所述的黃地紫綠龍三彩器。綠彩純正而濃艷,側視有反射光暈。另一類是單獨用綠彩來描繪紋飾的,常見的有繪綠龍的盤、碗等,器型同于明代弘治、正德的礅式或撇口式碗,底署康熙官窯款或仿寫弘治、正德款識。還有以青花勾畫輪廓并填彩竹紋的竹節(jié)壺、罐和云龍盤等,色彩都很鮮艷。
墨彩——于康熙中期出現,并成為傳統(tǒng)的品種,延續(xù)至清末和民國時期。此時,墨彩己單獨作為一種釉上彩繪來表現紋飾主題,也有的略以極少的五彩相襯。由于康熙墨彩著色濃重,彩釉配制純凈,又于彩上涂施一層透明釉(即“玻璃白”),燒就的墨彩都有漆黑瑩亮的特點。雍正以后的墨彩均為輕描淡畫,遠不及康熙時的濃厚,康熙墨彩器中還有一種以綠彩打底襯托墨彩的,其墨彩顯得更加濃艷明亮。康熙墨彩紋飾以花卉禽鳥為主,畫風深受同時代畫家的影響,有的甚至還以著名畫家的手稿繪瓷。如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墨彩茶壺和筆筒,器身以墨彩為主五彩為輔繪出花鳥圖案,所落印章款為畫家高鳳翰的別號“西園”。康熙墨彩器的白釉地大多微閃青色,有的在白釉地上用墨彩點上幾筆,再罩以“玻璃白”釉汁。例如五彩瓶一類的頸部,常見有隨意涂繪的幾筆墨竹,竹枝挺拔有力,似迎風搖曳,由于罩上了玻璃白釉,顯得光彩瑩澈。后仿墨彩器雖多,并有種種用心偽作,但墨色較真品淺淡灰暗,所罩白釉稀薄欠亮,常有漏釉之處,紋飾用筆散軟。真?zhèn)沃嬖谟谖宀势康念i部,其中棒槌瓶、觀音瓶尤應詳察色彩,并看瓶頸與器身是否一致。
金彩——使用極為廣泛,尤其是一些精細的五彩器物,常有大面積的描金圖案。民窯五彩花卉器,往往于太陽上加涂金彩,以此烘托出花枝爭芳斗艷的氣氛。在抹紅和礬紅品種中,也常見用金彩繪花籃、八仙慶壽、福祿壽三星、壽字圖案的。在青花及其它單色的釉器,如在藍釉、烏金釉、灑藍釉、郎窯紅釉等筆筒、盤、碗、杯上,加繪金彩博古、花鳥或書定詩句的,也很多見,繪有花鳥、獅子、繡球、三獸、福祿壽三星等紋飾是康熙紅綠彩器,凡加金彩的均為精細貴重品種。民國初年所崇尚的蓋雪紅加金,更是身價百倍。郎窯紅加金的尤為稀珍,如郎窯紅繪金彩魚藻盤。\
康熙金彩濃重足色,彩厚而光亮。因金彩在釉面上附著力不強,易于脫落,尤其怕磨擦。故傳世品中,如筆筒、花觚上多僅留下施金的痕跡。后仿康熙金彩、舊器加金和舊金彩器后補填彩飾等,其金均不能足色,貌似不亮的泥金,兩者易于區(qū)別。
黃地綠彩——此品種出現于明代早期,一直沿襲至清代,成為傳統(tǒng)的品種;器型和紋飾基本保持了固定不變的式樣。于黃彩地上刻繪綠彩龍鳳圖案的盤、碗類,是清室后宮用器,制作精巧工整;也有繪一龍三鳳、云龍、花鳥、嬰戲、八子、壽意圖案的。其中,繪云龍、壽字紋的碗類,混雜有大量的清末和民國時制作贗品。
郎窯——郎窯器指當時江西巡撫郎廷極兼任景德鎮(zhèn)御窯廠督理所燒制的名品,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品種是紅釉器,它恢復并發(fā)展了元、明以來銅紅釉的工藝,其似初凝牛血一般鮮紅濃艷的釉色,可與響譽中外的明代宣德寶石紅釉并肩齊名。郎窯品種中,還有施黃、藍、白、米色等釉的,其造型規(guī)格、尺寸大小、制作工藝等均同于郎窯紅釉器,只是釉色較之紅釉均欠透亮。
康熙時的郎窯紅器有如下品種:
(1)郎窯紅:郎窯紅的兩種類型;一種是單色層釉;另一種為雙層釉。以釉質、釉色而論,單層釉施釉較薄,釉面光亮,開有細片紋,釉色有濃艷和淺淡之分。由于施釉較薄,琢器器口邊沿處的釉面在高溫熔融下往往垂流,使器口顯露胎骨,并使器物上半部為淺紅色或淡色,釉色不及下半部勻凈。釉面接近露胎處一般呈現白色或米黃色,后仿郎窯紅單層釉器,更易出現釉面色調不勻的弊病,有的上半部分極淡或出現白色星點(真品偶有此現象),而下半部分則積釉色濃,色調對比鮮明。郎窯雙層釉的器物,均釉汁凝厚,釉面勻凈,無垂流現象,多開有較深紋路的片紋。釉色深淺濃淡不一,深色紅艷,濃者泛黑,間有黑色小星點與漬久形成的醬色污垢的斑點和紋路;淺色粉紅如桃花;暗淡混濁色的釉表,常有似霧氣般的朦朧現象。所有郎窯紅器的胎質都潔白堅硬,器足露胎處泛火石紅色。
無論單層釉器或雙層釉器,都有其獨特的制作特點。一般琢器里釉為白色,或米黃色,或微泛青色,開有片紋,大多器身無釉呈黑褐色,并且不過底足旋削線,俗稱“郎不流”之說并不盡然,也有少數垂流過而經人工稍加打磨修整的,但與后來那種須人工修磨底足的窯變釉的嚴重垂流現象,又有程度不同的區(qū)別。筆者曾統(tǒng)計過所見的郎窯器,其釉質垂流的約占百分之十五。郎窯紅器的口和足邊,也有與明代宣德紅釉相似的那種“燈草邊”;不過,宣德時為自然形成的白口,而康熙時則是人為涂施的一層厚而含粉質的白釉或槳白釉。同時,器物里口釉及足底的釉色常與器身紅釉不相一致,有的為開細小片紋的白釉,有些為淡蘋葉青釉,還有的為微黃的米湯釉。有些里口為蘋葉青色的器物,足底也為蘋果青或青白色,并顯露出紅釉的斑暈。器足的處理不一,圈足的足際平面呈滾圓式、平切式或里收外斜削的二層臺式。大多數底部無款,偶有書寫青花篆書“福”、“壽”二字或花形圖記的;極少數米黃色底寫“宣德年制”款識。過去稱作“宣紅”、“萬霽”的器物,實際上許多是康熙仿制的郎窯紅釉器。
郎窯紅是典型代表器型,有觀音樽、油槌瓶、貫耳瓶、爆竹瓶、膽瓶、花觚、爐、洗、盒、高足碗、墩式碗、盤等。小件器多為文具類。
(2)綠郎窯:又稱“綠哥瓷。它是和紅釉并存的品種,與郎窯紅的同類器相比,在胎、型、足等方面基本一致,只是里外釉面均為青綠色,因而通常稱其為綠郎窯。常見有天球瓶、膽式瓶、橄欖瓶、缸、杯、盂及四方、八方、菊辨、葵口的盤、碗等。這些器物里外釉面均為蘋果青綠釉,器身開有細小片紋,口部或施白釉或施醬黃釉,器足露胎處常泛火石紅色。其中的橄欖式小瓶,釉面凝厚,玻璃質感很強,光亮瑩澈,釉色較深,開有細碎的斜片紋,并映出五彩光澤,俗稱其為“蒼蠅翅”;此屬綠郎窯中的上乘者。另一種釉面,因銅紅釉的氧化還原程度不一,形成器里釉為紅色,器外釉為淺綠色,類似綠郎窯的現象,此類被稱為“反郎窯”。器型有水盛、渣斗等小型器皿。
至于在郎窯紅釉與綠郎窯器上加繪的五彩裝飾,則多是因釉色有缺陷而作的遮掩。綠郎窯加彩的,又稱“綠哥瓷加彩”,多是彩色不鮮亮的黑綠彩,它減低了郎窯以釉色取勝的美感,弄巧成拙。郎窯紅釉器加彩器,后世仿品較多,但多施粉彩,尤應注意。
民國初年,綠郎窯與郎窯紅一樣受國內外的珍重,尤其是法國人常不惜重金搜求,因而仿制康熙郎窯各色釉之風甚為流行。后世仿制雍正或乾隆之后的哥釉器,施罩綠釉或再加彩,以充作綠郎窯的。如一些綠哥釉大小瓶、罐之類,其胎體、器型有的完全同于雍正哥釉器。尚忽視器型、易于被誤認為是康熙綠郎窯,近代景德鎮(zhèn)也有仿燒的黃口綠郎窯器,但釉面光亮,色調過于濃艷。
豇豆紅——為康熙晚期出現的似豇豆顏色的紅釉品種,因其色調淡雅宜人,造型輕靈秀美而聞名于世,在國內外享有極高聲譽。豇豆紅器釉質都很勻凈細膩,含有粉質,紅色釉面,往往散綴有因燒制時氧化還原程度而形成的天然綠色斑點。釉色有上下高低之分:上乘者,名為“大紅袍”或“正紅”,釉色明快鮮艷,通體一色,潔凈無瑕。略次者,釉色如豇豆皮,含有深淺不勻的斑點。有的于器身或口沿邊露出“缺陷美”的綠斑點,今稱作“美人醉”或“美人霽”。色調再淺些的被稱為“娃娃面”或“桃花片”,雖不如深者美艷,但也有幽雅嬌嫩之態(tài)。再其次者,色調或者是是更淺,或者晦暗渾濁,名為“乳鼠皮”或“榆樹皮”。至于器身呈灰黑不勻的“驢肝”或“馬肺”色,與器下部呈黑釉焦泡的一類,則均為最次品。上述各色階的變化,都足受窯火影響所致。
常見器型,有石榴樽、菊辨瓶、柳葉瓶、洗、印盒等;以文房用具為主,少有中型盤和碗杯,絕無大件器,由于豇豆紅釉器燒制難度大,又專限于宮廷御用,所以流傳下來的極為稀少而珍貴;并且,其中大部分早年以流散于國外,收藏在各國著名的博物館中,最多在可過數十件。日常所見到的,多數為清末及民國時的仿品。現在景德鎮(zhèn)己能掌握豇豆紅釉呈色的技術,釉中也常伴隨有綠色斑點,臺灣瓷業(yè)新仿器也頗為成功,且己投入國際市場。它與過去的舊仿器不同,具有新水平,因而在鑒定中,對這種新仿品的特征和信息,我們也應重視和研究,方不致新舊難辨。
對于仿制數量較多的豇豆紅器,其真?zhèn)蔚蔫b別尤應細心,否則便會因判斷錯誤,而導致“化貴為賤”或“化賤為貴”的后果。首先應從器型上觀察;豇豆紅器制作量少,造型的規(guī)格基本一致,因而于平時反復度量其規(guī)格,熟記其造型細部特征,就尤為重要。再者,真品器型秀麗,線條優(yōu)美,小巧玲瓏,胎體堅細并且重量適中,底足內所署楷書“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三行款多無雙欄圈線,寫于堅細滋潤白釉下的青花款字,深沉有力;贗品則反之。
霽紅——為仿明代宣德紅釉的品種,但紅釉色澤多泛黑紅,個別的較為淺淡鮮亮,色調都很均勻。胎體堅硬細密。有的釉面亦有細小桔紋。有的因釉質較粗而呈垂流狀,足邊往往因垂流積釉而呈黑褐色,色澤淺淡的釉面,則稀薄平滑。常見器型有僧帽壺、梅瓶、缽、盤、碗、小碗、高足碗等。或署官窯款,或無款。對于署有青花六字宣德年款的康熙仿品,在鑒別中,可參考宣德霽紅釉的特點,加以對比分辨。
霽藍——與霽紅釉一樣,都屬于當時的高溫釉品種。有的釉面也出現勻凈的桔皮棕眼和聚集的小氣泡。釉有厚薄之別;薄者,釉面無開片,閃現出玻璃光澤;厚者,釉色澤濃深渾暗。它和霽紅釉器一樣,多數是仿造明代宣德的品種,器型、款識、均依照宣德寶石藍釉盤、碗的樣式。有留白字文的作品,也有署康熙官窯款的霽藍釉和藍釉地凸白魚藻紋的盤、碗、合碗,為仿明代宣德型制的作品。同時還有留白字文的筆筒等。
天藍釉——為康熙時首創(chuàng)的釉色,色調淺淡,釉面勻凈,有的器口沿加涂一層略深的藍釉,甚為別致。除與豇豆紅釉器型規(guī)格相同者外,還有小觀音樽、菊辨式瓶和筆洗。后仿康熙天藍釉器,胎釉均不夠細硬,并且器身非大即小,重量非輕即重。
灑藍——為沿襲明代宣德灑藍釉的品種,但此時制作更加純熟,并廣為流傳。施釉工藝采用吹釉法,釉面布滿均勻的水漬樣藍色斑點,而其中透出的白釉地斑片,尤如雪花飄灑在藍地上溶滲了一般,因而這一釉色又稱“雪花藍”。胎體多較厚重,堅緻緊。盤、碗胎體較薄,釉面堅緻瑩潤,藍色淺淡清新。器口邊的白釉凝厚古樸。官窯白釉底足內,有青花雙欄圈款或圖記,款字的色調深沉,無漂浮感。凡是器物釉面用金彩加描圖案或文字的,金彩大多已經脫落。還有一些,于灑藍地開光中,用青花釉里紅或五彩繪出圖案和錦地紋飾,其中有一部分是當時的外銷瓷。常見的康熙灑藍器,有花觚、觀音樽、棒槌瓶、罐、筆筒、壺、盤、碗等。
烏金釉——為康熙時的新品種,釉色漆黑明亮,多施金彩。造型渾厚、型制多樣,有棒槌瓶、葫蘆瓶、花觚、將軍罐、瓜式罐、筆筒、壺、碗、杯、洗等器型,多系外銷,其器口均涂施白粉敷釉。光緒時及民國年間有大量仿品,但卻不及康熙時的胎釉堅細。
豆青釉——釉色淡雅悅目,深淺不一,淺色居多,釉面勻潤堅緻,制作精細,多為官窯所燒制的玩賞品。其各類器型,有許多與豇豆紅品種規(guī)格完全相同,僅是釉色不同。官窯傳世品較少。除一色釉外,還有素釉刻劃花或凸花裝飾;有的釉面,綠中微泛黃色。仿龍泉窯的豆青釉,釉面凝厚,多有暗花,紋飾清晰,口、足邊施加粉白釉。常見器型有瓶、罐、洗、爐、花盆等。仿銅器的器型有樽、壺與筆筒等文具類。
仿定窯——為仿宋代定窯白釉器的品種。器為漿胎,白釉呈米黃色,釉質凸凹不平,有光素與刻花器。康熙時始燒,延續(xù)至雍正、乾隆時期,官、民窯都有燒造。凸花器常見的有雙魚盤、洗、其器口特殊,是極細的青灰色砂口,名為“青砂口”,撫之有感。
綠釉——綠釉有深淺之分;深者,因如瓜皮色而稱“瓜皮綠:,釉面無開片,濃綠瑩亮,玻璃質強;稍深者如嫩玉瓜色,如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康熙瓜皮綠釉細頸瓶(此為當時的新穎器型)器高約30厘米,式樣精巧,釉面瑩潤;淺色者,呈黃綠色。綠釉多用于山石、樹干、枝葉的渲染,有的還施于一色釉器上。常見的有光素與暗花的瓶、罐、盤、碗、洗等。
水綠釉——為此時彩飾中新出現的綠釉品種,摹仿成化三彩器中水綠釉效果,其色澤如湖水般清澈,釉面光亮晶瑩,玻璃質感極強,獨具時代特征。三彩器中用得最多。民國仿品色澤濃深,釉面玻化透明度和硬代程度不高。
孔雀綠——康熙孔雀綠釉,較之明人宣德。成化、正德時燒造的更為成功。其釉色,有的濃重而蔥翠,有的色淡而鮮艷。釉面雖薄厚不同,但均開有細碎片紋,垂流處呈現透明的玻璃體。造型以仿樽、觚、鼎等古銅器為主,兼雕塑人物與禽獸等。由于它是將釉直接施于素胎器上的,所以薄釉釉面常常發(fā)生剝落。釉面還都有久經歲月洗禮而自然形成的“老舊”現象。對這一點,在鑒定一色釉器的真?zhèn)螘r,也應細心地體會和詳察。舊的孔雀綠釉色調偏綠,新仿的則偏藍,并且過于鮮艷刺目,后仿孔雀綠品種,胎體堅細不足,器型超越了康熙時代定制,絕無古拙風格有的釉面雖經人工特意作舊,仍呈現不出那種自然“老舊”的凝膩氣質。
金釉、銀釉——為康熙時一色釉的新穎品種,其工藝是在器物外壁釉上涂以調和的金粉或銀粉,燒成后,似純金銀器一樣輝煌。器型規(guī)整,釉里瑩白光潤。常見器型有盤、大碗、小杯之類,根據器底篆書六字行康熙款識(康末雍初款識中多用篆書)與釉面用藍料彩裝飾的“壽”字花紋來判斷,它們很可能是康熙晚期為皇帝六十大壽所特制的。之后,見有道光時期的這類器物,其“壽”字呈圓形凸起,以藍色琺瑯彩繪于突起的“壽”字之上。康熙金銀器,還有在于器里外同時涂施,另有的于器里特意鑲以銀殻。鑲銀殻這一類裝飾工藝,明代萬歷時己出現,康熙時期更為多用。
五、胎釉特征
胎體:此時的胎土,淘煉得極為純凈細膩,如同糯米粉一般細白,又由于制坯技術的精密分工和燒成溫度的適宜,使得康熙瓷器的胎體具有堅緻細密的時代特色,較之明代及后世各朝的胎質更為細潤。雖然這種密度很大的胎體,在燒結后都有沉重感,但仍與本身器型的比例和重量相宜,在器物上手時便能本會到這一特點。孫瀛洲先生在鑒別瓷器真?zhèn)螘r曾講過“行家一上手,便知有沒有”。這是他親身體會了康熙與其他時期瓷胎的比例和重量,而得出的經驗總結。在康熙早期的一些粗糙民窯器物中,摻有雜質的粗松胎體還偶有所見,少數砂底無釉器和厚胎器的足際露胎處有火石紅痕,雖也為黃褐色,但不如明代那樣濃重強烈。這種狀況,一直延續(xù)至乾隆時期方告結束。
大器及一般琢器,胎體均較厚重,仍采用分段啣接的制作方法,但修胎工藝細緻,接痕處平滑規(guī)整,不像明代那樣明顯到可用肉眼看出。隨著技術水平的提高和改進,及采用先進的工具,這時使胎體的處理和各種復雜器的成型,都呈現出多樣化的趨勢。漿胎的器物,以胎質細膩和體輕著稱,米黃色的胎體較為疏松,粉白色的胎體略為堅硬。
釉面:釉料配制純凈,釉面和胎體緊密地結合為一體。無論白釉、粉白釉或翠亮緻釉面,都能在細硬似玉的胎體上顯示出足夠的硬度和光亮感。
器口施加含粉的白釉,為康熙瓷的普遍現象,有的器足亦然;而筆筒、花觚類口沿的一線粉白釉,則往往給人以厚唇凸起或出邊之感。此種工藝方法,沿襲至雍正時期。但康熙瓷器口的粉白釉,由于釉質疏松,常造成口沿處的漏釉與破泡,又由于干裂的破泡孔內易于藏垢,而形成器口的片片黃斑。在康熙民窯器中這種現象更為普遍。此外,康熙早期的香爐、筒瓶、梅瓶、膽瓶、花盆、筆筒、盤、碗等器物,口部或露胎無釉,或如晚明、清初那樣,在器口施加深淺不一的醬黃色釉。
康熙青花及五彩器的釉面,早期呈現的,仍是傳統(tǒng)的木柴窯燒制所形成的青白色,釉汁凝厚,個別有混濁現象;中期為瑩潤的粉白色或柔和的漿白色,同時盛行一些胎體輕薄,青花色淡,釉面漿白,仿明代成化款的亮青色釉面仿明代宣德、嘉靖、萬歷款的器物;晚期則再度出現青白色釉面,并且延續(xù)至雍正時期。清代瓷中,此種青中微閃淡綠,細潤潔凈,硬度很高的釉面,為區(qū)別于明代的“亮青釉”,被稱作“硬亮青釉”;具有代表性的參照器物,有康熙五十四年款青花花觚、五彩獸壽盤等。漿胎的釉面微閃黃色,有如同牛毛的細絲開片紋。
器底釉面表現不一,有的為光亮的粉白色,有的為柔潤的漿白色,還有的為平滑晶瑩的淡青白色,釉面中,還往往因熔融時流動不勻,形成條狀或片狀的凝滯痕。施釉極淡薄的,常常因氣泡或縮釉而出現小棕眼,有的透過器底釉面,可見到胎體的同心圓施痕及微小的跳刀痕。
六、鑒定要點
1、器型敦重古拙,在整個清代器中尤顯奇?zhèn)喓瘛P聞?chuàng)的造型式樣繁多,有的僅憑獨特的器型便可初步斷代。細頸瓶類的頸部,明顯較其他時期細長。圓器類以墩式為主。
2、胎質堅細,慎密似玉,修胎規(guī)整,普遍有厚重感。一些特殊器型的坯胎處理手法,具有鮮明時代風格,如瓶口部寬厚,并加施粉白釉;缸或花盆的口沿呈現齊平、內里斜平、窄邊滾圓等形狀;有的則里外凸起形成唇邊,外口略高于里口;有的平面口邊出沿。筒爐、筆筒類,沿器壁口平面下凹成溝槽,或圈足平面凹有溝槽,槽溝有的無釉。罐類的口頸與蓋內旋痕細密,多不施釉,便于密封。
3、釉面光滑強膩,胎釉結合緊密,釉面由早期的青白色逐漸演化為中期的粉白與漿白色;中期以后至雍正時期,又變化為硬亮青色。器里修胎雖稍遜器處,釉面亦有不平現象,但詳細觀察仍然有緊密堅硬感,與器外釉面基本保持一致。此一特點,在鑒別真?zhèn)螘r切不可忽視。贗品在仿制時,往往只注意外觀相似而疏忽了器里釉面與器足的時代風格。
4、青花色調以翠藍色為主,中期最為鮮艷,明顯有別于早、晚期;早、晚期色調呈多樣的變化,晚期尤為暈散。中期青花,有的具有仿明代成化淡雅青花的效果,色雖淡卻無漂浮感,與清末仿品區(qū)別明顯。總之,康熙各期青花,均有色調濃沉、緊貼胎骨的特點。
5、五彩與其他彩器、早期色彩濃重艷麗,中期漸淡,晚期色調柔和。側視彩器釉面,可見歷經歲月而產生的五光十色的“蛤蜊光”與自然磨損的擦痕。五彩、斗彩、粉彩等彩器的紋飾邊線,除個別例外,多數亦常環(huán)以這種特殊的反射光暈,它是彩釉古老的標志。舊仿與新作均無此特點,舊仿雖有人為作舊,卻不自然,新品則往往有刺目的火氣。
6、早期器物,口部常涂醬黃釉。一般器口均加施一層含粉質的白釉,給人以加厚凸出口沿的感覺,即使白釉器也很明顯。民窯器物口與足部加施的粉白釉,多有破泡自然的毛邊,仿品則無此特點。新仿康熙五彩器、灑藍釉器,口部及器里釉面粗松,不及真品的器口白釉堅硬。
7、圖案紋飾的時代性此時最為顯著,其畫意、筆法、布局、施彩、工藝等,均有特定的時代規(guī)律。新穎內容的圖案繪畫和早期的山水、花卉邊飾,更有助于分期斷代。
8、器足及器底的處理,因各時期制瓷的條件、習慣、技術不同,而留下了不可改變的標志,為鑒定工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康熙時期器足有以下數種:
① 平足——砂底無釉,平潤光滑,偶有淺顯或深重的螺旋紋。
② 寬厚圈足——常見于盤、碗類,屬早期器物。有釉或無釉的圈足寬厚,斜削呈里低外高狀,亦有平切呈硬折角者,此種器足最早見于明代萬歷時期。同時,還有較寬厚圈足、窄的斜足、平切足。
③ 雙圈底——圈足內的底面近足處挖有溝槽,寬窄深淺不一,槽內無釉。圈足外墻著地,里墻懸空。這種底于明末和順治出現,延續(xù)至康熙中期,見于大盤和厚胎盤類。又有圈足上帶有窄小溝槽的器物,如筆筒、印盒、小碟類,槽內施釉極為齊整。
④ 二層臺底——于圈足外墻處施削一圈釉面露胎,使釉不能抵達足端,從而形成兩個不等高的切面,使著地面的足端呈齊平硬折方形或略圓的尖狀(方形年代略早于圓尖者),俗稱“二層臺”或“臺層底”。多見于琢器類。二層臺圈足亦有曲折不圓的現象。
⑤ 拱壁底——亦稱壁形底。多見于筆筒。壁形寬窄不同,施釉于中心凹臍處,器底有一圈露胎無釉,砂底靠近足邊有釉者,年代稍晚。
⑥ 圈足——早期常于圈足端面挖有細小溝槽。早期的圈足著地處,常量兩面斜削的尖狀,中、晚期則大量施削為泥鰍背狀;至雍正時,這種足端滾圓的圓足己成型。民窯器圈足底面隱現跳刀痕。早期圈足較高,內圈足與底面啣接處呈弧形,有的為斜削;后來隨著時代的演進,漸漸又由高深足恢復為深淺適中的圈足。方瓶多是較寬的砂底四方圈足,中心方形凹處有釉,但三彩器例外。
9、康熙早期多用齋軒堂或干支年款,也有的繪不可識的標記、各種特殊圖案和花押作款,如秋葉、鼎爐、書籍、銀錠、如意、枝花、八寶等,并流行至雍正朝。
清康熙瓷器是明清瓷器傳承發(fā)展時期
來源: 瀏覽 5650 次
上一篇:建盞釉色耀眼的結晶
下一篇:西周瓷器原始青瓷的紋飾有哪些
更多關于 清康熙瓷器是明清瓷器傳承發(fā)展時期 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