繡墩古代女子一種常用的坐具,因其上面常覆蓋一方絲繡之物而得名,又名“錦墩”、“鼓墩”或“坐墩”,繡墩盛行于明清兩代。往往在親友交往等非正式場合中使用,繡墩為凳子中的佼佼者,不僅靈秀,而且富麗。
繡墩造型多種多樣,圓形,腹部大,上下小,其造型尤似古代的鼓,故又叫鼓墩。“繡”是指墩上所覆之物而言的。早期的繡墩有木質(zhì)的、蒲草編制的,到了后期又出現(xiàn)用瓷雕漆、彩漆等材料制作的,材質(zhì)可用草、藤、紅木、漆木、瓷器、石等材質(zhì)制成。
繡墩做法
古代的繡墩直接采用木板攢鼓的手法,做成兩端小、中間大的腰鼓型。兩端各雕弦紋和固定鼓皮的乳釘,因此又名“花鼓墩”。從裝飾手法上來看,也有鑲嵌、雕刻、堆塑、開窗等多種做法。為了提攜方便,有的還在腰問兩側(cè)釘環(huán),或在中間開出四個海棠式透孔。從工藝上來看,有紅釉、藍(lán)釉、粉彩、青花、琺瑯、三彩等多種工藝;從紋飾上來看,有動物、花草、水果等多種題材。
歷代繡墩發(fā)展特點
腰鼓形坐墩,是戰(zhàn)國以來婦女為熏香取暖專用的坐具;
唐代以前人們一般席地而坐,家具多為低型,唐以后起居方式改為垂足而坐,家具也隨之變?yōu)楦咝停C墩作為垂足而坐的一種家具形式也由此而產(chǎn)生了。到了唐代,受佛教蓮臺影響,唐代婦女坐具多作腰鼓式,稱為“基臺”或“荃蹄”。這些坐具在宮廷中使用,上覆蓋繡帕一塊,故又稱“繡墩”;
經(jīng)宋代的沿襲,至明清,繡墩已成為一種坐具宋元時期的繡墩一般都比較大一些;
明清兩代的繡墩,不僅在室內(nèi)使用,也常在庭園、室外陳設(shè)。明代時期的繡墩相對較小,但又比清代的大一些。明代繡墩,樣式不一,有的繡墩全部為繡袱所掩蓋,也有的只掩蓋其上半截,可以看到其內(nèi)精巧的結(jié)構(gòu)。一般繡墩的四周有黃楊木雕飾,給人一種素雅之感;
清代繡墩在造型上較明代的瘦一些而顯得更加雅致。另外在外形上又派生出許多其他的形式繡墩。
斗彩荷蓮圖鼓釘繡墩
斗彩荷蓮圖鼓釘繡墩,高52.9cm,面徑31cm。
墩面徑、底徑相若,器身長圓,呈鼓形,有四云頭形鏤空裝飾。墩面為紫地軋道粉彩裝飾,其中心為天藍(lán)地斗彩裝飾。器身大面積的荷蓮紋為藍(lán)地斗彩加繪粉彩,釉上填礬紅、綠、藍(lán)、白、紫、青花等彩料。上下各有一周紫地金彩鼓釘。
繡墩盛行于明清兩代。此繡墩為乾隆時的代表作品,制作精美,應(yīng)用了多種彩飾工藝,而層次分明,使繡墩端莊古樸的造型透出幾分俏麗的情調(diào)。色地上以斗彩進(jìn)行裝飾本已艷麗,此器又增加了軋道粉彩工藝,愈顯奢華。
五彩龍穿蓮池紋繡墩
五彩龍穿蓮池紋繡墩,明嘉靖,高36.9cm,面徑24.0cm,底徑24.0cm。清宮舊藏。
繡墩呈鼓式,中空,面微隆起。內(nèi)素胎,外青花五彩裝飾。墩面繪一正面龍騰躍于蓮花水池之上。外壁中間主題紋飾為二龍穿行于蓮花水池中,上下各凸起鼓釘紋一周,鼓釘與墩面之間和底足之間均繪回紋。
繡墩又稱坐墩、涼墩,盛行于明清兩代,見有木質(zhì)、石質(zhì)、瓷質(zhì)等材質(zhì)。品種有青花、素三彩、斗彩、粉彩等。
黑漆描金龍鳳紋繡墩
黑漆描金龍鳳紋繡墩,清,高43cm,面徑35.5cm。清宮舊藏。
繡墩通體髹黑漆,黑漆地上飾描金紋飾,圓墩面上為龍鳳紋,墩面?zhèn)妊仫椩萍y及雜寶紋,束腰飾回紋一周,墩壁透雕夔紋并描金勾飾,圓形底座側(cè)沿上的紋飾與墩面?zhèn)妊赝舷潞魬?yīng)。
此墩采用黑漆描金作法,黑漆素地與描金紋飾對比鮮明,相互襯托,于沉黯中顯現(xiàn)出尊貴華美。清代家具中采用黑漆描金手法裝飾者并不少見,可見此種風(fēng)格為當(dāng)時的人們所喜好。
紫檀嵌琺瑯繡墩
紫檀嵌琺瑯繡墩,通高52cm,面徑28cm。
繡墩造型仿腰鼓,面、底徑相若。上下兩端各雕玄紋兩道,玄紋外側(cè)浮雕象征固定鼓皮的乳釘,玄紋之間以浮雕卷草紋卡子花界出6格,每格各嵌夔龍紋琺瑯片一塊。腹腔中間為6組海棠式開光,彼此銜接。開光內(nèi)另鑲紫檀木板,邊緣雕出云紋圈,當(dāng)中鑲蝙蝠紋及寶相花紋琺瑯片。
此繡墩設(shè)計巧妙,結(jié)構(gòu)合理,有很高的藝術(shù)價值。
紫檀嵌琺瑯繡墩收藏于故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