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定通寶銅錢是防宋瘦金體制定的銅錢,是繼金朝“正隆通寶”之后的第二次鑄造的銅錢,所以后人很多都喜歡收藏大定通寶銅錢。
大定通寶是金朝第五位皇帝金世宗完顏雍于大定十八年在代州(今代縣)設(shè)立阜通監(jiān)鑄錢,錢名“大定通寶”。大定通寶字體采用楷書,錢文仿瘦金體,俊逸秀美,內(nèi)外廓整肅峻俏,造型簡練、形貌大方精美程度比“大觀通寶”有過之無不及。系我國古錢中的佳品,在泉界譽(yù)為美泉。
“大定通寶”錢文版式有小平,折二兩種。錢文直讀,背分無文、穿上下分別銘“申”、“酉”字樣以及星月紋等數(shù)種,“申”、“酉”釋為地支紀(jì)年,亦有按陰陽五行說解釋的。“申”、“酉”為金以昭示金國者,傳世以“酉”為最佳美。一般小平錢徑2.5厘米,重3.5克,折二闊沿徑約3厘米,重9克左右。大定錢銅色泛白,傳含微銀,尤以折二為甚。
背字:上“申”,“酉”
背字:下“申”,“酉”
海陵王完顏亮繼續(xù)定都在“中都”(北京),迄貞元二年(1154年)才令戶部刷印“交鈔”,以后各代陸續(xù)鑄造過“正隆”“大定”“泰和”“貞元 ”年號的銅錢,文字、造型俱皆精美出眾,為藏家珍愛。交鈔發(fā)行量不大,“大定通寶”鑄行量較大,年鑄造約14萬貫。
元代的“至大通寶”“至元通寶”“至正通寶”文字酷肖“大定”。元末起義軍“天啟通寶”“天定通寶”亦以效尤。明初的“大中通寶”“洪武通寶”都以大定為楷模。“永樂通寶”更近似,對后世銅錢鑄造影響深遠(yuǎ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