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用紙都是非常有講究的,尤其是皇家的修撰的典籍對古籍紙張要求更嚴格,最名貴的古籍紙張是開化紙和太史連紙,兩種紙堪為“一金一玉”。是最好的古籍紙張,那么古代書寫典籍的紙和古籍修復的紙張的種類有哪些呢?
1.竹紙
竹紙,是使用最普通的古籍紙張,竹紙本是常見的幾種明清用紙中除土紙外最差的一種。竹紙產(chǎn)生于唐末,但沒有普及,到宋代才大量使用。竹紙就是用竹的整個莖桿,經(jīng)過幾十道工序而加工成紙的。中國造紙最初是用麻料破布,而后發(fā)展到用樹皮纖維造紙,這是造紙術的一大進步,而從樹皮纖維發(fā)展到用整個莖桿造紙又是一大進步,使得紙得以降低成本而大量普及。但今天流傳下來的宋版書用紙大多數(shù)是麻紙,其主要原因是竹紙發(fā)脆易碎,而在當時好書都是用麻紙來刷。現(xiàn)今市場流通的明清古籍絕大多數(shù)是用竹紙,就紙張的性質(zhì)而言,
2.藏經(jīng)紙:唐人寫經(jīng)所用的一種紙張,顏色黃褐,猶如茶色,略有棉性,質(zhì)地厚硬,不透明。
3.毛邊紙:色呈米黃,故亦稱黃紙。正面光,背面稍澀,質(zhì)地略脆,韌性稍差,牢固度次于太史連紙。《常昭合志稿》云:“隱湖毛氏所用紙,歲從江西特造之,厚者曰毛邊,薄者曰毛太,至今猶存其名不絕。”然據(jù)《中國雕版源流考》稱,明司禮監(jiān)造紙名色中,既有“毛邊”名稱,則非始于明末以毛晉得名可知。清乾隆以后印書用紙,除太史連紙、棉紙外,有一大部分是用毛邊紙印的。
4、棉連紙:實際是宣紙的一種。汪六吉制造的稱六吉棉連,色白如玉,勻凈細膩,綿軟有韌性,摹拓碑帖彝器多用之。清末比較考究的印本,也多用棉連紙。
5、官堆紙:色黃比毛邊紙略厚,金陵書局印書多采用之。
6、毛太紙:與毛邊紙顏色相似,質(zhì)地略差,紙幅也較小,厚薄不等,有明顯的直紋。清同治光緒間,用此紙印書較多。
7、白綿紙:白綿紙印本書籍是明刻本的一大特色,尤其在正德至萬歷年間大為使用。“明白綿紙本”近乎明版好書的代稱,故藏家自當珍視之。歷來認為白綿紙就是由綿繭所造的紙,但經(jīng)過現(xiàn)代科學方法的檢測,得知白綿紙實際是楮皮紙的一種。
8、皮紙:皮紙是用楮樹皮和桑樹皮所造的紙。產(chǎn)生于唐代,由于皮紙生產(chǎn)成本較高,故一般講究的書才用皮紙印,其主要原因是因為皮紙堅韌、抗蛀,比麻紙更加潔白平滑,而有的皮紙在生產(chǎn)過程中也加入一些麻料,所以用肉眼看,有時候皮紙看上去像麻紙,如南宋廖瑩中世采堂本《昌黎先生集》習慣說法是白麻紙,而其實是白色桑皮紙。
明代官方刻書主要是用皮紙和白棉紙,故而從收藏角度上看,凡皮紙本書大部分都是好書。對于初入門者這是一個簡單的辦法。
9、太史連紙:比開化紙色略黃,質(zhì)地細膩勻凈,綿軟有韌性。清雍正年間用銅活字排印的殿版《古今圖書集成》所采用的兩種紙,一為開化紙,一即太史連紙。
10、開化紙:開化紙也叫“桃花紙”,主要是因為在白色的紙上常有一星半點微黃的暈點,如桃紅。開化紙產(chǎn)生于明中晚期,到清三代大為盛行,殿版書幾乎均用此紙來印刷,到嘉慶之 后逐漸失傳了。由于開化紙潔白細膩,薄而有韌性,再加上雕版精良,所以印出的書真正稱得上紙白墨黑。到民國初年,陶湘的其中一項專藏就是開化紙本,因此而贏得了“陶開化”的雅稱。因開化紙產(chǎn)量不大,除殿版書使用外,民間使用極少。開化紙是清代最名貴的紙張,因為它質(zhì)地細膩,極其潔白,簾紋不明顯,紙雖薄而韌性強,柔軟可愛,摸起來柔潤而有韌性。清代順治、康熙、雍正、乾隆時宮里刊書以及揚州詩局所刻的書多用這種紙。
古籍善本修復用紙種類有哪些
來源:樣子收藏網(wǎng) 瀏覽 3391 次
上一篇:古籍《天祿琳瑯》
下一篇:清代古籍《固安縣志》
更多關于 古籍善本修復用紙種類有哪些 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