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燈寺石窟現(xiàn)存大小25個洞窟,依山開鑿,多為南向,明嘉靖、萬歷年間開鑿雕塑數(shù)量較多。窟之外沿就山崖鑿作,建成的殿堂中心辟門,方形檐柱上橫施額枋。金燈寺石窟被譽為中國石窟藝術(shù)的尾聲。寺內(nèi)殿堂石窟、摩崖造像、碑碣、石塔應(yīng)有盡有,2006年被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中以水陸殿石窟規(guī)模最大,保存也最完好。
水陸殿又稱水羅殿,明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鑿造,坐北向南,外檐雕鑿方形檐柱,中辟長方形窟門。殿前立有幾通石碑,因字跡風(fēng)化,難以辨認。拾級而上進入洞窟,我們可以看出它的面積約有亞20余平方米,上置平頂天花,雕方形藻井,下為清瑩的池水,殿內(nèi)何來水的源頭呢?請看這邊,原來是清澈的泉水常年從西北角石隙中涌出匯集而成。池上鑿有田字形石橋,連接左右壁、窟門及扇面墻前后約50厘米寬的臺階,可以沿著這座石橋到殿內(nèi)各處參觀。正中間為高出水面約60厘米的長方形佛臺,佛臺中央有扇面墻,三尊高約3米的佛像結(jié)跏趺座(盤腿打坐)于蓮花寶座上,佛體勻稱,神態(tài)慈祥,背面倒座三大士像,扇面墻后亦并坐三佛,由于布局靈活,使殿內(nèi)佛像多而不亂。前槽為八角形金柱兩根,柱身正面雕龍形圖案,其它幾面雕花卉。左右壁上部各有佛龕9個,內(nèi)雕十八羅漢,造型各異,形神兼?zhèn)洹W蟆⒂摇⒑笕谙虏坑?0幅浮雕壁畫,一改粗糙簡陋之習(xí),頗為美觀齊整,刻畫了一個個生動形象的佛教人物,講述了一個個優(yōu)美動聽的佛教故事,好似一本精美的立體連環(huán)畫。靜心瀏覽一番,頗能感受到佛教的博大精深。
走出水陸殿,注意殿外懸崖上如蜂窩般密布的摩崖造像和小型石窟,上面雕刻有彌勒佛、一佛二菩薩、送子觀音等,可謂琳瑯滿目。(摩崖造像與石窟造像的區(qū)別:摩崖造像是指在崖壁上鑿出一層淺淺的凹龕,在鑿龕的同時即在龕心鑿出佛像,以浮雕為主,也稱開龕造像。石窟造像則是在山崖上鑿出洞窟,再在洞窟內(nèi)或塑或鑿佛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