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時期的綠釉堆塑人物瓷罐,又稱谷倉罐。其釉色,堆塑,別具特色,為以前見所未見, 聞所未聞?wù)摺?br />
整器可分為兩組,能組合又可脫卸。底層為一組,中心是一只小口、硬肩、圓腹的大瓶,瓶 東南西北各有一只敞口。小瓶相連接,瓶腹相通。大瓶腹有上中下三條為一組合的弦紋,共三組 裝飾。瓶肩及近口處又有二層堆塑成型的走獸和雀鳥,瓶嘴口再疊上一只小元漢瓶,元漢瓶肩上 飾有兩只長尾的走獸。瓶口上還頂有一個組合,即左右兩只兇猛走獸似看門護院的畜牲,獸背用 一板隔開,其上正襟危坐一大一小兩個人物。大人似乎在和小孩現(xiàn)身說法作教育狀。二人衣冠、 手勢、一直一昂的坐姿和神態(tài),雖是粗細線條,但也惟妙惟肖、出神入化。在四個依附著的瓶口 上分別覆有四個雕塑的蓋,兩個人物,兩個飛禽(鷹隼)。人物一作雜耍倒立狀于圓缸之上,另 一人物作跪姿,雙臂合抱作揖,神情恭敬,當為賓客幕僚。兩個鷹隼飛禽造型亦迥然不同,一鷹 隼雙爪緊抓著地面,伸長頸、張著尖嘴正在捕食獵物。另一鷹隼高高地挺立于二猛獸之背上,高 瞻遠矚,神情專注,似乎在履行守望的職責。
該器像一個能儲藏糧食的谷倉,可分為一個大倉庫和四個小倉庫,或稱子母谷倉,漢代普遍 用小型的囤儲糧,講究科學儲糧和安全儲糧,囤為儲藏糧食的小型倉房。東漢時期戰(zhàn)事頻繁,儲 糧成為關(guān)系到國計民生的大事,多種形式的多姿多彩的糧倉出現(xiàn),便是當時時代背景的真實寫照。東漢時期的社會地位等級分明,安置在最高位的當然是谷倉的主人,年少者必然是繼承人。此時 以俑隨葬之風的興起促進了人物雕塑作品發(fā)展。除了墓主人外,這些隨葬俑主要是用來侍奉生前 地位高貴的墓主人的。因此人物的形象大多制作成仆侍,庵廚,伎樂等。
春秋時期,長江下游吳越地區(qū)出現(xiàn)了一種原始瓷,但越國被楚國滅亡以后,原始瓷的燒制突然中斷。西漢以后吳越地區(qū)的窯場蓬勃興起,尤其浙江上虞和余姚最引人注目,質(zhì)素精良,釉層豐厚,而富有晶瑩光澤。胎土更加細膩,器壁薄而均勻,燒制的溫度提高在125O―1300攝氏度間聲音脆亮。硬度大大提高,吸水率 大大降低,胎土致密,呈色從糙米黃至灰白,瓷化程度明顯提高。胎和釉逐漸擺脫了綠釉陶和原始青釉的桎梏,向著成熟青瓷的標準邁出大步。在該器大瓶和小瓶底部其本上釉而露胎的地方看小瓶比之一般越窯早期的青釉瓷要白,大瓶底部呈糙米黃色,且有姜黃偏紅的鐵質(zhì)泛現(xiàn),只是質(zhì)稍粗松而已。據(jù)研究表明該時期和地區(qū)出土的原始瓷器物,胚胎中含鋁和硅的比值較高,但當時的窯溫火候尚欠不足燒成后胎體較為粗松,胎色較白凈是由于其淘凈的程度,將胎土中的色素尤其是含鐵量的比例有著極大關(guān)系。該器的釉色基本上為青黃二色,或間于二色之中,呈青綠和青黃。釉層勻凈潤澤明亮細膩、透光性較好,有的釉面上開有細小的冰裂片紋,釉和胎的粘著力強,少有剝釉和積釉現(xiàn)象。該類釉系含鈣和石灰釉,以鐵為著色劑。入窯燒造時空氣流通進氧很多,形成氧化氣氛,釉中的鐵遇到空氣中的氧,燒出來呈黃綠色,如果窯中空氣流通不暢,則會產(chǎn)生還原氣氛,燒出的釉便呈青綠色。施釉的方法為浸釉。因此該器的性能已成為成熟的青釉瓷,進而逐漸演化成江南第一青瓷――越窯。
越窯青瓷堆塑谷倉罐倉造型奇特,出土于浙江余姚和上虞一線,胎,釉,造型和裝飾藝術(shù),具有東漢時期 鮮明的時代特征,當可認為是越窯文化的濫觴。
越窯青瓷堆塑谷倉罐
來源: 瀏覽 1956 次
更多關(guān)于 越窯青瓷堆塑谷倉罐 的信息
- 世界微刻大師賈宗..
- 微雕技藝是雕塑的一種,賈宗赤的微雕作品被故宮博物院..[詳細...]
- 雕塑家王中談城市..
- 王中1988年畢業(yè)于中央美術(shù)學院雕塑系。現(xiàn)為中央美..[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