曬秋在南方比較普遍,曬秋的民俗有很多種,有曬辣椒的、有曬柿子餅的,在江南和閩南曬秋民俗流傳 了幾百年了。
在福建閩南的大山里也隱藏了一個有曬秋傳統(tǒng)的小山村,這個小的不能再小的村莊叫“園內(nèi)”。“園內(nèi)”村,位于泉州境內(nèi)安溪縣城廂鎮(zhèn)光德村,是個村中村,這里的村民有著悠久的制作柿餅歷史,每年“立冬”過后,家家戶戶加工晾曬柿子。曬柿子是這里的村民們代代相傳的傳統(tǒng)營生,一年都要忙活四個多月,制作柿餅也是不少村民的主要經(jīng)濟收入來源。 大約5斤新鮮的柿子,加工晾曬后只能有一斤的成品,每斤可賣20-25元。
新鮮的柿子運回后,要經(jīng)過去皮、晾曬、捏制、出霜、儲存,每批過程大約需要四五十天。
每年農(nóng)歷“大雪”過后,特別是12月中旬期間,村里加工柿子進入了高峰期,剛剛買回的柿子要趁著新鮮硬錚進行第一道工序“削皮”。
新削皮的柿子5天后開始每曬二天都要翻一次身
當(dāng)柿子曬到半干時分,還要手工一個一個捏扁成圓形。
制作柿餅是個體力活,費工時、耗體力。從收購柿子到削皮,到運到天臺晾曬、多次翻身、捏扁等,哪一項都離不開人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