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塑屬于雕塑藝術的一種,在嶺南地區(qū)和成都平原地區(qū)的古建筑中可以見到這種古老的雕塑藝術,民間工藝稱之為“灰批”,一般裝飾在門額窗框、山墻頂端、屋檐瓦脊、亭臺牌坊等處。民間藝人以石灰為主要原材料,加上發(fā)酵后的稻草或草紙,經反復錘煉,制成草筋灰或紙筋灰,然后根據(jù)建筑空間和裝飾部位的需要設計圖案,在需裝飾的部位進行現(xiàn)場制作。一般先以草筋灰堆塑造型,再用紙筋灰細塑表面。待干到一定程度后,最后繪上各種色彩。在嶺南地區(qū),灰塑與傳統(tǒng)建筑裝飾木雕、石雕、磚雕齊名。灰塑不僅具有三雕所展現(xiàn)的立體感,而且具有壁畫的色彩感。如果說木雕是古拙,石雕是堅實,磚雕是質樸,那么灰塑則是瑰麗。灰塑裝飾通俗易懂,具有雅俗共賞的美感
灰塑民間工藝步驟
灰塑強度高,耐酸、耐濕、耐高溫,可以保持一二百年之久,特別適合廣東的氣候。與同為嶺南建筑裝飾藝術經典的陶塑、磚雕相比,灰塑的應用范圍更加廣泛,2008年,廣州灰塑正式入選第二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花都藝人邵成村被選為代表性傳承人。
(一)煉制灰泥
灰泥的主要成分是石灰,傳統(tǒng)上也有以蠔殼、蜆殼燒成貝灰作為原料,煉出的灰漿膏體細膩,黏度高,耐風化,是制作灰塑的上等材料,但由于制作工藝復雜,現(xiàn)已棄用。制作灰泥時,先將石灰和水混合,混合過程中要不斷用重物對石灰進行錘打,此過程稱為“舂灰”,這樣可以使石灰和水的化合較為充分,制成的灰泥漿體細膩,黏稠度提高。若石灰與水化合不充分,灰塑成品中的石灰顆粒在自然條件下會發(fā)生爆裂,這種現(xiàn)象稱為“爆灰”,會嚴重降低灰塑成品的壽命。將調制好的灰泥置于塑料袋中捂十五天以上,此過程稱為“養(yǎng)灰”。養(yǎng)好的灰再經過捶打發(fā)黏至拉絲狀方可使用。灰泥的質量是灰塑成功與否的關鍵。由于灰塑多暴露在室外,必須有較強的抗擊自然災害的能力,這就要求灰泥要有一定的強度;另一方面,灰泥又必須有較高的可塑性和柔韌性,可以滿足各種造型的需要。若灰泥的固化速度太快,則不利于雕塑;若固化速度慢,不僅降低工作效率,而且成品易損壞。因此,灰泥的配制至為重要。
有經驗的藝人在制作灰泥的過程中,加入紅糖、糯米粉等。糯米粉可以增加灰膏的黏性,糖用于吸水,控制干燥的時間。灰泥有兩種,一種叫“草根灰”,一種叫“紙筋灰”,是按照不同的分量和比例,分別在灰泥中加入稻草或草紙?zhí)刂贫傻摹!凹埥罨摇敝校可以添加顏料,調制成各種顏色的“色灰”,方便直接以色灰雕塑圖案。由于灰泥的主要成分是石灰,呈堿性,所以不可使用植物性顏料,兩者易起反應,顏色褪得快,而必須使用礦物質顏料。由于礦物質顏料的研磨費時費力,近年灰塑藝人逐漸開始使用化學的丙烯顏料。
(二)灰塑構圖
灰塑裝飾沒有程式化的模式,都是在現(xiàn)場施工制作的,具有很大的靈活性和隨意性,對于熟練的師傅來說,腦子里的構思會比畫出來的圖稿更精細、更好把握。藝人根據(jù)建筑空間和裝飾部位的需要,直接在建筑物上設計圖案,并根據(jù)裝飾部位的不同,結合其實用功能,采用不同的表現(xiàn)形式、裝飾手法和構圖內容。如,在正脊和連廊上的灰塑安排得相對多一些,而在垂脊上的安排得少一些,完全符合造型藝術中水平線給人的安定穩(wěn)重感、斜線給人的開闊伸展感的美學觀念。作為屋脊裝飾,為避免對瓦面造成過大的壓力和風對高大裝飾物的沖擊力,藝人將連廊上的灰塑造得參差錯落,而正脊上的灰塑則巧妙利用每組圖案之間和山水、人物故事的背景留有采光透風的墻洞。這樣,造型形體變化舒展,主體、附體關系處理得當,空間關系虛實相輔,灰塑裝飾顯得通透輕巧。同時,墻洞的出現(xiàn),對風有一定的疏導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緩沖了風對脊飾的沖擊力,也減少了脊飾對屋頂?shù)闹貕骸?
(三)批底
選用“草根灰”,其質地比較硬,用來做灰塑的底子。根據(jù)表現(xiàn)對象突出于墻面的距離,可分為三類:平面做、半邊做、立體做。“平面做”即平雕、淺浮雕,表現(xiàn)對象略高于墻面,通常在5厘米以下。“半邊做”類似于高浮雕,表現(xiàn)對象高于墻面5~20厘米不等。“立體做”即圓雕,表現(xiàn)對象完全突出于墻面之外,自成一體。高浮雕和立體圓雕的制作需用瓦筒作基礎,根據(jù)造型要求用銅線扎成骨架,將“草根灰”填入壓實。隔一兩天之后,待第一層“草根灰”將干未干時,填入第二層,如此類推,以每層2~3厘米的厚度往外擴展,大約要填六七層,才能大體成型。批底時,干濕度的把握至關重要。灰泥太濕則難以成
灰塑、陶塑脊
型,太干則兩層之間無法緊密黏合,遇有熱脹冷縮,灰塑表面會呈不規(guī)則的鱗片狀翹起、卷曲,一片片脫落,行話稱這種現(xiàn)象為“翹殼”。
(四)塑型
結構成型后上“紙筋灰”,厚度控制在05厘米左右,最多不超過1厘米。雕刻時灰匙的運用很講究技巧,厚薄深淺務必要一匙到位,涂涂抹抹地添加反而會越描越丑。灰匙是制作灰塑的基本工具,匙頭呈舌狀,后為木柄,兩者成90度折角。灰匙從小到大有多種不同規(guī)格,根據(jù)物象的形體尺寸,選用不同型號的灰匙,結合手的拈、貼、抹、捏等技法,對物象進行細部塑造。相比于“草根灰”,“紙筋灰”更加細膩和柔滑,比較適合塑造物象的表情等細節(jié)。在陳氏書院前院東面連廊東側,塑有《三國演義》里的故事《張松看孟德新書》,講的是劉璋的謀士張松赴許都會見曹操,曹操的謀士楊修取出曹操的新作《孟德新書》給張松看,以顯示曹操的才華;不料張松看后,諷刺該書是抄襲戰(zhàn)國無名氏之文,并運用驚人的記憶力將全文背誦一遍,無一字差錯,還說蜀中三尺孩童皆能背誦,曹操盛怒之下將新作燒毀。畫面中,張松凝神細看展示在面前的新作,曹操和謀士楊修等人在一旁面帶笑容,洋洋得意。藝人采用立體造型的表現(xiàn)形式,把情景生動地塑造出來,形成“塑”與“彩”結合的立體畫,具有極強的裝飾效果。
(五)加彩
一部分顏料是用“紙筋灰”調制成的“色灰”,是灰塑的主體顏色;另一部分顏料單獨使用,待灰塑干到七成左右方可動筆,這樣可以讓顏料借助石灰硬化的過程,牢牢地附著在灰塑的表面。加彩時遵循“先里后外、先大后小、先深后淺”的原則,即先刷里面,再刷外面;先刷大的色塊,再刷小的色塊;先刷深的色塊,再刷淺的色塊。對灰塑加彩往往需要兩至三遍,每一筆顏料不能蘸得過多,要細而勻稱地落筆,但是又不能過多地反復,否則會使形象走樣。陳氏書院的灰塑,大多使用紅、黃、藍、綠等色,適當添加白色,緩和了色與色之間的沖突,溫和而絢爛多彩,沖淡了大面積的灰墻、黛瓦、栗色梁柱所形成的過分莊嚴的氣氛,使凝實沉重的屋頂隨著鮮艷明快的色彩產生向上挺拔的輕快感覺,配以厚重的底色,整個建筑給人安定踏實、端莊穩(wěn)重之感,有協(xié)調、舒適的效果,令人百看不厭。
灰塑題材
灰塑裝飾的題材來看,有神話傳說、歷史故事、戲曲人物,以及由祥禽瑞獸、花卉果木、吉祥文字組成的各種吉祥圖案等,還有山水、樓臺亭閣等風景圖案,多是民間喜聞樂見的題材。
一)灰塑人物
灰塑人物裝飾應用于較為豪華的傳統(tǒng)建筑。灰塑人物裝飾要求高、難度大,特別是立體人物的塑造需要掌握高超的技巧。人物一般不作過細的刻畫,而用簡練、概括的大寫意手法表現(xiàn)其神韻。人物造型夸張,線條粗獷,身體比例失于常理,體形適當加寬變矮,身體略向前傾,符合仰視的視覺效果要求。如果嚴格按照人體的正常比例去塑造作品,從下往上看,就會產生形如蠟燭般瘦長、呆板的感覺。
(二)灰塑動物
動物塑造注重它的造型美感和靈動,不完全講究形似。在陳氏書院的灰塑動物中,蝙蝠的形象最為豐富生動。在漢字中,“蝠”與“福”同音,蝙蝠因而成為“福”的象征。蝙蝠是一種具有飛翔能力的哺乳動物,據(jù)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蝙蝠的壽命較長,它的血液、膽囊和翼翅都有藥效,能明目和延年益壽,所以蝙蝠又與長壽有密切關系。真實的蝙蝠形態(tài)并不好看,而藝人將蝙蝠進行夸張變形處理,把本來形象丑陋的蝙蝠塑造得俏皮可愛、和藹可親,并派生出鷹嘴蝙蝠、翹尾蝙蝠、雞腿蝙蝠、龍角蝙蝠等形象。以五只色彩斑斕的蝙蝠圍繞一個“壽”字,表示“五福捧壽”;兩只活潑可愛的蝙蝠相疊,稱為“福上加福”;蝙蝠口中含著如意繩結、桃子,寓意“福壽雙全”;在一只蝙蝠前面加上幾個銅錢,稱為“福在眼前”;以手持寶劍或扇子的鐘馗招引一只翩翩飛舞的蝙蝠寓意“引福歸堂”。這些蝙蝠,都被繪成紅色,因為紅色能降魔驅邪,“紅”又與“洪”諧音,紅蝙蝠更被視為吉兆,稱做“洪福齊天”。
(三)灰塑植物
植物是灰塑裝飾中最主要和最常用的紋飾,灰塑植物的工藝雖然相對簡單,但要做好它絕非容易。藝人在捏塑花草的時候很注意每朵花、每片葉的擺放位置、層次錯落及陰陽向背等,手藝高超的藝人塑出的植物如真的一樣,鮮艷奪目。在嶺南,有“掃烏煙,畫草尾”的俗語,草尾紋飾在灰塑裝飾中應用廣泛。它取材于忍冬、荷花、蘭花、牡丹等花草,經藝術處理后作“S”形波狀曲線排列,構成二方連續(xù)圖案,花草造型曲卷圓潤,通稱“卷草紋”,在嶺南稱之為水草或草龍。卷草紋常以黑色為底,因為黑在五行中代表水,而水、龍都是能克火的事物,人們希望以此免受火災。陳氏書院聚賢堂東、西面山墻的草尾紋,底層鋪有一層很薄的玻璃鏡片,厚度只有01厘米,灰塑草尾是粘貼在玻璃鏡片上的,裝飾工藝十分講究。
(四)灰塑山水
灰塑山水是十分雅致的裝飾,主要裝飾在屋頂?shù)恼购瓦B廊、墻檐上。山水灰塑如同一幅立體的彩色山水畫,它講究景物的遠近透視比例,山形的層次和走勢,河流的源頭和流向,以及樹木、房屋、小橋等各種景物的搭配。山水題材的灰塑,其造型是次要的,關鍵在于上彩,通過彩繪,表現(xiàn)層次變化和立體感。因此,灰塑藝人需要有很深的國畫功底,才能把一幅灰塑山水畫好。在陳氏書院前院西面連廊的東側,塑有一幅《羊城首景》圖。據(jù)乾隆《廣州府志》記載,清代羊城八景分別為:粵秀連峰、琶洲砥柱、五山霞洞、孤兀禺山、鎮(zhèn)海層樓、浮丘丹井、西樵云瀑、東海魚珠。鎮(zhèn)海樓,俗稱五層樓。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永嘉侯朱亮祖在擴建廣州城時,在越秀山的北城墻上修建五層樓,以壯觀瞻。登樓眺望,珠水云山,群峰疊翠,羊城景色,盡收眼底。這幅灰塑作品表現(xiàn)了羊城首景粵秀連峰上峰巒起伏的優(yōu)美景致,同樣題材的景致還有琶洲砥柱、西樵云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