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旨也叫詔書是中國古代封建王朝最高統(tǒng)治者皇帝頒發(fā)的文書,官員品級不同,發(fā)給他們的圣旨也是不同的,一般來說的話,圣旨的顏色越是豐富,越是鮮艷則說明,這個官員的官銜非常的高。
圣旨均為卷軸形式,均為上好蠶絲制成的綾錦織品,圖案多為祥云瑞鶴,十分富麗堂皇,圣旨兩端則有翻飛的銀色巨龍作為防偽標(biāo)志。圣旨的寬度一般在33厘米左右,它的長度歷代并沒有硬性規(guī)定,長的可達(dá)5米,短的也有約兩米。
圣旨詔書的種類
“圣旨”在具體應(yīng)用和形成文字時,可分為“制”、“詔”、“敕”、“諭”、“誥命”、“敕命”等類,應(yīng)用時有著嚴(yán)格的區(qū)別。
制,又叫傳制、宣制。漢代宮儀規(guī)定:“漢禮儀曰,天子稱尊號曰皇帝,言曰制。”因此歷代都以帝王之言為“制”。“制”主要用于國家大政,如科舉的殿試、封官授爵的文書等,都以“制”的形式頒發(fā)。制文體例,首句都是“奉天承運,皇帝制曰”,而后才是正文。
詔,又稱詔書,而皇帝臨終前所頒的詔書,則稱“遺詔”或“哀詔”。《漢書·高祖紀(jì)》說:“如淳曰詔,告也。自秦漢以下,唯天子獨稱之。”《四庫全書總目》也說:“考秦漢天子之語,皆謂之詔;宋以來以璽印頒天下之書,乃謂之詔。”由此可知,“詔”有兩個特點,一是必須頒布全國,使之家喻戶曉,這就是“告”的意思;二是宋以后的詔,都必須鈐以皇帝的璽印。詔主要用于朝廷大典,如皇帝登極即位或親政、冊立皇后、給太后上加尊號或徽號等。詔書行文體例,第一句都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然后才是正文。明清兩代,詔書有兩種形式,一為繕寫加鈐璽印后下發(fā)有關(guān)衙門的,一為以繕寫式樣交禮部刊刻印制而張布天下的。前一種要限期收回存檔,后一種則存失不論。
敕、諭,又可合稱為“敕諭”,或各加一“上”字,稱作“上敕”、“上諭”。《段氏說文》里說:“敕,戒敕也。”因此“敕”主要用于訓(xùn)誡百官,以申明職守。“諭”主要用于皇帝對一些具體政務(wù)的“指示”。“敕”、“諭”原來都是古代文牘的名稱,漢以后為帝王所專用,其他文書則不再稱“敕”稱“諭”了。
誥命、敕命是宋代以后才出現(xiàn)的,系文武官員或他們父母、妻子受封時,由朝廷授予的文件。據(jù)清代會典記載,封贈五品以上官員及世爵承襲罔替者稱作誥命,封贈六品以下官員及封外藩、世爵承襲有代限者稱作敕命,作用相同,使用等級有別。
圣旨的顏色等級
圣旨的顏色豐富程度也是有講究還是看官員的品級有多么的高,顏色越豐富說明接受封贈的官員的官銜越高。根據(jù)明清的定制,給五品以上官員的圣旨顏色相對比較豐富,有三色、五色和七色的,五品以下的顏色一般為單一的純白綾。
圣旨兩邊軸柄質(zhì)地也是有講究的,軸柄質(zhì)地按官員品級不同而有嚴(yán)格區(qū)別:一品為玉軸,二品為黑犀牛角軸,三品為貼金軸,四、五品為黑牛角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