硯是研墨用具,在冬季遇低溫結(jié)冰,于連續(xù)書寫者十分不便。暖硯即是以炭火硯堂、硯池溫潤,以便書寫的特制硯臺。暖硯是為了防止冬季墨汁冰凍而制成的硯臺,常見的是以歙石和松花江綠石做的暖硯。嚴寒低溫會導致墨錠的墨膠變得更加堅實,研墨不易。尤其北方,如果研墨環(huán)境下沒有較高的溫度,研好的墨汁還容易被凍住,根本沒法書寫。在古代暖硯非‘寒士’所能用,倒常是皇家的專用品。
暖硯的分類
暖硯按功能分為兩類,一類是比較常見的“火暖型”,這類硯體直高,硯堂中空,下面可置放炭火或油燈加熱。即是以炭火硯堂、硯池溫潤,以便書寫的特制硯臺。
另一類是“水暖型”,即在墨堂之下鑿出空腔,通過注入熱水使硯面的溫度升高。
掐絲琺瑯夔龍紋暖硯盒
掐絲琺瑯夔龍紋暖硯盒,清康熙,內(nèi)務府造辦處琺瑯作制造,高5cm,長14.7cm,寬11.5cm。清宮舊藏。
硯盒長方形,口部飾銅鍍金鏨花螭紋一周,四立面為淺藍色琺瑯地,每面中間用桃紋作裝飾,兩旁飾相向的掐絲螭紋一對。盒內(nèi)有炭火燒過的痕跡。盒底中心鐫刻篆書“康熙年制”四字款。
掐絲琺瑯夔龍紋暖硯盒的掐絲線條較為工整,琺瑯質(zhì)地細膩,色彩淡雅,具有康熙后期掐絲琺瑯作品的鮮明特征。
松花江石夔龍紋硯
松花江石夔龍紋硯,清康熙,硯石長14.3cm,寬11.2cm,高2.5cm,炭火盒長14.7cm,寬11.5cm,高5cm。清宮舊藏。
硯體為青綠色松花江石所制,通體光滑,四腳處各有一獸面紋方足。硯面上沿邊緣有陰刻方框一,內(nèi)雕荷葉狀墨池一,池邊有一小孔用于蓄水。硯堂凹陷,上有墨痕。硯體四側(cè)各雕凹底陽紋兩兩相對的夔龍紋。
清代皇室成員對來自白山黑水之間的松花江硯情有獨鐘。松花江硯成為皇寶的御用硯。
五彩長方形瓷暖硯
五彩長方形瓷暖硯,清康熙,長14cm,寬9cm,厚6cm。
暖硯瓷制,長方形,硯腹中空,可置放炭火。硯通體施釉,硯面辟長方形硯堂,硯首開橢圓形硯池,池內(nèi)飾以海藻紋。硯側(cè)在花錦地上飾五彩海獸圖案。硯底平滑,不施釉。
五彩瓷始燒于明宣德朝,而瓷暖硯可耐高溫,在清代燒制較多。
正德款碧海騰蛟銅暖硯
正德款碧海騰蛟銅暖硯,明正德,長23.7cm,寬11.4cm,高11cm。
硯銅質(zhì),長方匣式,由硯身、匣蓋、暖屜組成,并無硯石,直接在銅質(zhì)硯面上研墨。暖屜用于燃燒碳火,置于硯身下層,可防止硯面墨汁在寒冷的冬季凍結(jié)。硯身下壁為活動插板,將插板抽出,可任意取放暖屜。因其功能,故名暖硯。
暖硯各處均鑄有精美的畫面,硯面上部為“碧海騰蛟”圖,硯身四面立壁分鑄 “月中折桂”圖、“楓宸獻策”圖、“玉陛趨朝”圖及梅花圖,并配詩文。匣蓋面為魚躍龍門圖,上部刻陽文楷書七言絕句:
山腰石有千年潤,海眼泉無一日干。
天下蒼生望霖雨,神龍休向此中蟠。
署“正德己卯(1519年)秋九月吉,賜戊辰進士同知揚州事平湖孫璽命工鑄”。
傳世暖硯以清代所制為多,此方不僅是少見的明代作品,在銘文中還標示出硯主人的身份與制硯的具體時間,使其歷史內(nèi)涵更加豐富。
古人對暖硯的記載
唐代張說《張燕公集》有云:“筆鋒曉凍,墨池夜結(jié),香炭潛燃,推寒致熱”。這是最早的暖硯使用記載。
明代高濂《燕閑清賞箋》中記載:“唐明皇曾有七寶硯爐,盡奇巧,冬寒硯凍,置于爐上,不勞置火,硯凍自消。”
明代屠隆《紙墨筆硯箋·冬月硯》中云:“冬天嚴寒不可用佳硯,得青州熟鐵硯,可以敵凍,炙硯需用四腳掙爐,架火硯上,微微逼之,或用硯爐也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