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窯是宋代五大名名窯之一,但是哥窯窯址至今仍是我國陶瓷史上一個懸案,從未被發(fā)現(xiàn),這讓哥窯到底是宋代還是元代的出現(xiàn)了了分歧。因為哥窯是宋代五代名窯之說不是宋人編的,也不是元人編的,而明代人寫的。哥窯不見于宋人記載,窯址迄今未發(fā)現(xiàn)。它被列為宋名窯,最早見于明宣德年間的《宣德鼎彝譜》一書,位于宋名窯——汝窯、官窯之后,鈞窯、定窯之前。但是至少自元末起,哥窯被認定為宋窯。
哥窯新哥窯和舊哥窯起源之說
收藏中國古代瓷器的人都知道《格古要論》明人曹昭在其《格古要論》中認為哥窯有新舊之分,新哥窯成群成對的瓷器是元末新燒,那么舊哥窯當然要早于元末。至于宋時龍泉窯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各主一窯燒瓷的說法,即哥窯得名由來及其燒制歷史,從明嘉靖以來的文獻資料看,開始得自傳聞,以后又進一步演繹而漸次形成。盡管多年來對浙江龍泉境內(nèi)的窯址進行了多次發(fā)掘,但尚未發(fā)現(xiàn)公認的哥窯窯址。這就使過去對哥窯遺物的傳統(tǒng)認識受到質(zhì)疑,懷疑元代以前哥窯器物是否存在,或是一概看做是明清時期的仿古品。
不過對浙江省云和縣窯址進行考古發(fā)現(xiàn)這里瓷器開片青瓷、胎釉、片紋與所說的傳世哥窯器物有相似之處,因此推測云和縣窯址很有可能就是古人傳聞中龍泉哥窯,或是今日傳世哥窯瓷器的一處主要產(chǎn)地。但是這只是猜測,還需要進一步考古研究和發(fā)掘。
哥窯瓷器的整體特點
無論是北宋哥窯,還是南宋哥窯,哥窯瓷器胎體大都呈紫黑或棕黃色,器口邊緣釉薄處由于露出胎色而呈黃褐色或紫絳色,底部未掛釉處呈鐵黑色;器面有網(wǎng)狀龜裂紋,重疊猶如冰裂,或成細碎片紋;釉層較厚,最厚處幾乎與胎厚相當;釉面含有一層好似絲綢般的釉光,含蓄柔和,有如皮脂微汗般的潤澤;胎質(zhì)有粗松與堅致之分。釉色柔和潤澤,古樸當中透出雅致。
南宋哥窯葵口碗
尺寸:高7.4cm, 口徑20.3cm, 底徑5.9cm
宋哥窯五足洗
這件器物胎厚釉潤,釉呈米黃色,釉面密布大小開片。黑色大開片和黃色小開片縱橫交織,稱為“金絲鐵線”。整件器物制作規(guī)整,造型端莊典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