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溫黃釉瓷器創(chuàng)燒于明洪武時的景德鎮(zhèn)官窯,以后各朝多有燒造。因為“黃”與“皇”諧音,故以黃色象征皇家的尊貴,黃色瓷器也能能是皇家御用。統(tǒng)觀古代的黃釉瓷器,以明弘治朝得黃釉最受稱道,被視為黃釉瓷器的典范。呈色黃潤光滑,釉面晶瑩,胎質(zhì)細膩。
黃釉瓷器均采用兩次燒成,即先高溫?zé)蓾セ蛩匕状桑缓笫S釉,再入窯經(jīng)850-900℃用氧化焰低溫烘燒而成。由于黃釉瓷器常以澆釉法施釉,故有“澆黃”之稱。明弘治以雞油黃為冠,對于顏色嬌嫩如雞油者,人們又稱之為“嬌黃”或“雞油黃”。其釉面光潔,釉色淺淡嬌嫩。弘治黃釉瓷器呈色幾無差異,表明當(dāng)時黃釉瓷器燒造技術(shù)之嫻熟。
明弘治黃釉盤
明弘治(1488-1505)
通高4.7厘米、口徑21.5厘米,底徑13.2厘米
明弘治黃釉盤敞口,弧腹,圈足。胎質(zhì)細膩。底書青花雙圈“大明弘治年制”6字雙行楷書款。弘治時期黃釉瓷器獨具一格。因采用澆釉的方法施釉,所以稱為“澆黃”,又因它的色彩淡而嬌艷,故亦稱“嬌黃”。
大明弘治年制黃釉盤
黃釉盤高4厘米 口徑18厘米 足徑10.5厘米,盤撇口,弧壁,平底微塌,圈足。器施黃釉,釉質(zhì)勻凈,色澤淡雅,足內(nèi)施白釉,外底青花雙圈內(nèi)書“大明弘治年制”六字二行楷書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