豇豆紅釉是清康熙時期創(chuàng)燒的名貴的紅釉,是一種呈色多變的高溫顏色釉。因其呈深淺變化的粉紅色,有時摻雜綠斑或色暈,恰似豇豆色澤,故名。由于紅釉的深淺及綠色斑點分布在不同的部位,所以又有“桃花片”、“美人醉”、“娃娃臉”等美名。
豇豆紅紅釉瓷器成品有高下之分,上乘者稱“大紅袍”;略次者,釉色中含有深淺不一的斑點及綠苔,又稱“美人醉”或“美人霽”;下品呈色暗褐,稱“驢肝”、“馬肺”。豇豆豇豆紅釉因燒制困難,故基本無大件器物,,最高不過20cm。只能由官窯少量生產(chǎn),主要有瓶、太白尊、小盂、洗等文房用具。僅供皇室內(nèi)廷使用。
豇豆紅釉洗,清康熙,高3.9cm,口徑8.2cm,足徑7.5cm。
豇豆紅釉洗斂口,圈足。里施白釉,外施豇豆紅釉,有綠色苔點。足底施白釉,書青花“大清康熙年制”三行六字楷書款。
豇豆紅釉菊瓣瓶,高20.3cm,口徑5.2cm,足徑4.2cm。
瓶撇口,細長頸,圓肩,肩下漸收,圈足。因近底處凸雕一周細長的菊瓣紋,故稱菊瓣瓶。通體施豇豆紅釉,釉色滋潤淡雅,呈現(xiàn)出深淺變化的粉紅色,其間夾雜少許綠色苔點。口沿露白色胎骨。底部施白釉,署青花“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款。
紅釉是以氧化銅為著色劑,在高溫還原氣氛中燒成,最早出現(xiàn)于唐代的長沙窯。元代始成功地?zé)瞥黾t釉器物。明代永樂、宣德時燒制出著名的“寶石紅”釉。清代康熙時,在繼承前代的基礎(chǔ)上不斷創(chuàng)新,先后燒制出郎窯紅、豇豆紅和霽紅。其中以豇豆紅的燒制難度最大,在淡雅的釉色中有萬千變化,人們贊其“綠如青水初生日,紅似朝霞欲上時”。
豇豆紅釉菊瓣瓶釉色明艷勻凈,是豇豆紅釉中難得一見的上乘之作。
豇豆紅釉萊菔瓶,清康熙,高19.8cm,口徑3.2cm,足徑4cm。
瓶撇口,長頸,寬肩,長腹,淺圈足。外壁施豇豆紅釉,通體素凈,僅于頸部飾數(shù)道凸弦紋,起弦之處因釉層較薄可見白胎。內(nèi)壁施透明釉,微泛綠色。外底施白釉,書青花“大清康熙年制”三行六字楷書款。
豇豆紅釉器外壁的銅紅釉是分幾次吹釉然后高溫?zé)傻摹S捎谟灾泻形⒘裤~的成份,在燒成過程中會造成氧化而產(chǎn)生綠色的斑點,俗稱苔點,摻雜在紅釉色中相映成趣。康熙朝創(chuàng)新的萊菔瓶中以豇豆紅釉為最佳,此瓶釉色勻凈典雅,只在口部呈現(xiàn)綠斑點點,惹人喜愛。
豇豆紅釉萊菔尊,清康熙,高19.9cm,口徑3.2cm,足徑3.9cm。
尊撇口,細長頸,豐肩,長腹,窄圈足。外壁施豇豆紅釉。口部紅釉夾雜少許綠苔點。頸下部凸起弦紋3道,凸起處釉層較薄,透出白色胎骨。圈足內(nèi)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書“大清康熙年制” 三行六字款。
此器造型輕靈秀美,修胎規(guī)整,釉質(zhì)勻凈光亮。
萊菔尊又稱蘿卜尊,系清代瓷器流行器形之一,因其形狀類似蘿卜,故名。此造型另有天藍釉、蘋果青釉等品種。
清代康熙朝晚期景德鎮(zhèn)創(chuàng)燒的豇豆紅釉屬于高溫銅紅釉,它是各種銅紅釉器物中最精妙的一種。清人洪亮吉(1746—1809年,號北江)曾作詩贊譽其釉色“綠如春水初生日,紅似朝霞欲上時。”豇豆紅釉瓷器常見有太白尊、石榴尊、菊瓣瓶、柳葉瓶、洗、印盒等小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