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子紋飾古代瓷器的經(jīng)典常用紋飾,最常見的獅子紋飾是少獅太保,寓意位高權(quán)重,這是古代瓷器上使用獅子紋飾最重要的原因。同時獅子紋的紋飾寓意祥瑞之兆,象征權(quán)利與威嚴。
宣德時期是一個比較鼎盛的時代,紋飾圖案比較寫實,獅子的毛發(fā)比較蓬松,高聳直立,脊梁起伏不平,凹凹凸凸的,爪子畫的非常詳實,非常利銳 ,眼睛非常大。宣德的獅子非常威猛兇惡,非常凌厲,要撲過來的樣子。到了后期,爪子越來越不寫實了。
宣德的獅子頭、眼、牙齒、嘴,包括毛發(fā)每一筆都交待的非常清晰,而且線條非常流暢,脊背畫的非常詳細。一般在瓷器上出現(xiàn)的大獅子和小獅子是一種吉祥的寓意,就是太獅少獅的意思。在很多情況下獅子和繡球組合在一起,獅子的邊上是繡球和飄帶,叫做獅子戲繡球。
空白期獅子的造型又有了變化了,開始走向衰落了,可是它的紋樣還是寫實的,眼睛、頭發(fā)、嘴、爪都畫得非常清晰,畫爪時包括這個肘毛都畫得非常詳細,獅子的尾巴一定要上揚,毛發(fā)蓬松,里面的線條都畫得非常詳細,特別是獅子和繡球結(jié)合在一起的時候,繡球的飄帶動感非常強。時代越晚動感就越弱,獅子的繪畫就越草率。
到了明中期成化時寫實的程度還是比較強的,只是相比宣德或空白期的獅子就弱了一些。但是這個時候它的毛發(fā)、須、筯爪,包括肘都畫在非常寫實詳盡,線條非常流暢,氣勢也非常強,雖然飄帶沒有早期那么強烈,但這是明早、中期最早的時代了。勾勒渲染就是從明中期開始的,我們稱成化時代。
弘治的獅子不是寫實,但動感已沒有早期那么強烈和靈動了,看上去有點圖案化的感覺了,而且獅子與繡球飄帶比較凌亂,繡球畫得草率,而獅子呈現(xiàn)出弧形的曲線,爪看不到尖刺了,已成爪團了,從這些方面我們就可以斷定為弘治的。仿弘治的東西存在的問題是:第一,獅子的動感沒有那么強。第二,仿品往往比較呆。第三,仿品繡球曲線上面的熟練程度沒有真品那么強烈。
正德是明中期偏晚了,從獅子兇猛的程度、寫實程度、繡球和飄帶的形態(tài)來看,明顯沒有前朝那么寫實逼真了,動感沒有那么強烈了。有時獅毛畫的詳細點,特別是爪、身體脊背上面的起伏凸凹的那個脊梁骨,包括尾巴的飄動程度,明顯沒有前朝畫的那么好。我們知道時代越早越寫實,時代越晚越草率,特別是那個飄帶就顯得凌亂草率了。我們可以看到明代早期對于獅子毛發(fā)的處理和身體的比例處理還是非常到位的。
到了嘉靖,獅子又呈現(xiàn)出另一時代的特點來,總體的感覺就是肥胖。獅子看上去象個藏獒,身體肉乎乎的,爪根本談不上利,沒有尖銳鋒利的感覺。另外,毛發(fā)也比較短,更有一些民窯的毛發(fā)看起來像一個圖案一樣,就像卷毛的獅子。嘉靖的麒麟也是一個肥豬。
到了萬歷時,不論官窯還是民窯的獅子又團又肥,完全沒有獅子的比例感,而且對于刻畫的具體部位器官的描寫非常草率,線條也比較凌亂。這時的獅子不是戲繡球了,而是穿花了。跟嘉靖一樣還是象個肥豬。它的毛發(fā)一圈一圈卷起來,四肢短而粗壯,沒有利爪的那種效果。
明代晚期獅子圖案用的多,但是它與前朝繪畫比例相比就差得很多,這時的獅子是穿花了。
明代不同朝代瓷器上獅子紋飾變化特點
來源: 瀏覽 4797 次
更多關(guān)于 明代不同朝代瓷器上獅子紋飾變化特點 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