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楚昭王朱楨墓位于湖北武昌城東南40公里處江夏區(qū)龍泉山的明代的楚王墓群,是明朝8代9位楚藩王的陵寢,其中第一代藩王朱楨的墓最大,在2001年這里的墓葬被列為第5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0年12月6日至1991年月1月25日,由湖北省考古所、武漢市博物館、江夏區(qū)(原武昌縣)博物館聯(lián)合組隊,對座落在武漢市江夏區(qū)龍泉山天馬峰下的明代楚昭王朱楨墓,進行了考古發(fā)掘。
楚昭王朱楨系明太祖朱元璋第六子。出生于元至正十四年(公元1364年)。明洪武三年(公元1073年)庚 四月初七就藩武昌,永樂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2月12日病死,終年61歲,藩楚44年。朱楨初封至楚,見龍泉山峰巒競秀,風景綺麗。以為藏奇納勝之地,逐辟為王家陵。昭王以后,共有八位子孫繼嗣其位。龍泉山7平方公里的環(huán)山盆地內(nèi),也就分布著昭、莊、憲、靖、康、端、愍、恭、賀九位楚王的陵寢。九王陵園均依山就勢地建在山壑之中。各陵寢自成一體,且有神道互通,遙相呼應(yīng),形成氣勢恢宏的陵寢建筑群。整個設(shè)計和布局皆模仿于明十三陵,其中以昭陵最為宏闊。
在龍泉山天馬峰的南面,有三條并排而下的山坡 ,昭陵就座落在中間的一道山坡上,背山面水,南不負陽,北不犯陽,是為“五龍捧圣”之地。昭王塋園占地面積達160余畝,塋垣長1500米,高3.3米,塋園正面即南端有山門三道,城東西兩側(cè)各有一側(cè)門。城門外矗立著巨大赑屃碑及碑亭。
由山門步入城內(nèi),依次為神道,金水河和三座金水橋。然后是建筑華麗的前后殿,即“棱恩門”和“棱恩殿”,兩側(cè)有配殿。往北出內(nèi)城后門即見拜臺和墓冢。
大殿臺基和欄桿均采用漢白玉石,雕刻有精美的龍紋圖案。殿基四角均有巨型石雕散水龍頭,石雕工藝精湛,栩栩如生。盡管隨著歲月蒼桑有些建筑已倒塌,仍可想見當年雄姿。
墓室坐北向南,為長方形拱券磚室結(jié)構(gòu)。券頂為“三伏三丁”,丁磚為“楔形”。墓室全系官窯燒制的澄泥青磚所砌。以糯米漿作粘合料,層層結(jié)合嚴實。墓底平面略呈北高南低之勢,便于排除室內(nèi)積水。鋪地磚共有三層,為橫平鋪。墓室外封土厚約3米,全由黃色粘土摻雜小石塊并夯實,十分堅固結(jié)實。券及上部用0.5米厚的三合土板筑密封,甚為堅韌牢固。三合土以外,又為一圈0. 4米厚的防潮木炭。為了減輕券頂對墓室兩壁的張力并加固墓室,室外東西兩側(cè),即距磚室約1米之外,還分別用小石塊壘成兩道厚厚的墻,對保護墓室和防止盜墓有一定作用。
墓門為三孔方門,中門大兩邊小。門為雙扇樞軸式,石門正面鐫有乳釘和鋪首,門扇均嵌在石門坎的深槽之中,呈緊閉之狀。
墓室內(nèi)部結(jié)構(gòu),系模仿陵寢地面布局,由主室、后室、東壁龕、西壁龕構(gòu)成。主室從前至后,依次置有石墓志、石供案、石棺床等。棺床位于主室中央,由5塊漢白玉石經(jīng)精工雕飾后拼合成。出土時,棺床上和四周散落著大量彩繪漆片。據(jù)發(fā)掘現(xiàn)場分析應(yīng)為一槨一棺,均已腐朽無存。棺床上有一男尸位于左側(cè),右邊除了少許腐爛木屑和漆片外,另無它物。右邊所空之處理應(yīng)是刻意為王后留出的位置。據(jù)文獻載:“王后王氏先昭王二十七年(洪武三十年)歿。楚王歸寢時曾將王氏遷入合葬。但據(jù)以上分析,王后可能只是遷入了陵寢,而未與昭王同室。清理時,昭王遺體已腐爛無存,僅有少許殘骸。入殮時的衣飾亦腐爛不清,僅見腰部配有腰帶,頭部有烏紗帽的黑紗痕跡。
隨葬品主要分布于供桌上下、后室及左右耳室。出土了當年皇上分封的金冊、金室、楚王身前使用的印章等珍貴文物,還出土了一批銅祭器、瓷器和其它隨葬品共100余件。其中出自東、西壁龕和后室的全部是小件明器,多為鉛錫質(zhì)地的小壺、杯、盤、爐、刀、剪等。主室自南而北放置《大明楚王壙志》、供桌、棺床,均為石質(zhì)。供桌上置“五供”和“一室”,(髹金漆木盒)、“一冊”(石函),桌下東南角放一瓷壇,棺床上置一槨一棺,已朽。墓主骨架已朽,置于東側(cè),其腰間佩戴一條由23塊木芯鈹?shù)陌饓K組成的腰帶和半方銅鏡。石質(zhì)靈牌共有5個,分置壙志之南、供桌與棺床之間、東龕和西龕及后室的門坎上。供桌上漆木盒內(nèi)出一方龜紐髹金木印,印文陰刻“楚昭王室”。《大明楚王壙志》文字為陰刻文,涂有朱砂,記載了墓主人朱楨的生平。
作為親王的朱楨,正如明制所規(guī)定:歲祿853萬石,甲士萬千,其位僅次于天子,而稱雄一方。從昭陵其氣勢龐大的陵寢建筑看,確不失一代王者之風韻。
明初,由于帝王陵寢競相大興土木,耗資巨費,使財政支付困難,迫使統(tǒng)治者不得不對此加以限制。故自仁宗以后對陵寢規(guī)制始有儉約。至孝宗時,大行遺詔:“惓惓以節(jié)儉愛民為本,乞敕內(nèi)府諸司,凡葬儀冥器并山陵殿宇務(wù)從減省。”而對親王陵寢的規(guī)制則早在正統(tǒng)十三年便規(guī)定:“親王墓地不得超過五、六十畝,房十五間。”朱楨以后的王陵寢均未超出規(guī)定,故而比昭陵要大為遜色了。
妃子墓(地宮):此墓為昭王朱楨五妃之一。位于昭塋外西側(cè)約二百米處。圓形冢頂,徑約6米,厚約2米。其為厚約0.25米的木炭層包至墓室底,木炭層下為由細沙粒、石和黃土摻合糯米漿而成厚約0.5米的三合土層,起加固墓室及防盜作用。墓室(地宮)磚砌,墓門等部位為石質(zhì)構(gòu)件。單室,有左、右耳室,后龕室,全長11.3米,總寬6.9米,通高4米,約77平方米。墓室南部辟三門,青磚封門(作用同昭王地宮門)。墓室為縱列券頂。出土金扣子、鳳冠(殘)、金香包、瓷罐等文物。目前除了朱楨的陵墓地宮被發(fā)掘外,其妃子的墓葬地宮也經(jīng)考古發(fā)掘。這里的王妃墓是胡氏、劉氏、程氏其中一位的墓葬,具體是誰的不清楚,也難以查到有關(guān)資料。
明代楚王朱楨簡介
楚王朱楨出生于至正二十四年,也就是甲辰年1364年四月初五,他的母親是胡充妃。楚王朱楨洪武三年七歲的時候受封為楚王,之所以封他為楚王,是因為他出生時朱元璋鄱陽湖大捷,徹底打敗了陳友諒。
洪武十二年二月冊大都督僉事王弼女為楚王楨妃,也就在這一天朱楨與大他一歲,出生于至正二十三,癸卯年1363年的王弼的女兒為正妃。王弼很早就跟著朱元璋打天下,洪武三年時,授大都督府僉事,世襲指揮使。洪武十一年封為定遠侯。洪武二十六年陷藍玉謀逆案,明史上說是被誅,很奇怪的是王弼老家是安徽定遠,可他的墓在今四川鹽亭縣,可能他陷藍玉謀逆案被發(fā)配到四川并死在四川。
楚王妃王氏母親是王弼夫人吳氏,她生了兩個兒子楚莊王朱孟烷,楚府壽昌王朱孟焯,還生了四個女兒。楚王妃于洪武三十年正月初三日去世,去世的時候35歲。
楚王朱楨有十個兒子,女兒不祥。其他藩王的第一子基本都是嫡長子,朱楨則不同,他的第一子和第二子都是庶子。
1.洪武十四年四月 皇第十一孫孟熜生楚王庶長子,洪武三十年封為巴陵王,同年去世年十七歲。
2.洪武十五年三月 戊寅皇第十三孫孟炯生楚王庶第二子,被封為永安王,宣德七年四月己亥去世,年五十歲。
3.洪武十五年四月 己亥皇第十四孫孟烷生楚王世子,洪武三十二年(建文元年)封為王世子,永樂二十二年襲封,正統(tǒng)四年八月壬寅薨,年五十八歲。母親楚王妃王氏。孟烷的正妃是鄧愈的孫女,鄧妃無子。
4.洪武十六年七月 辛未皇第十六孫孟焯生楚王第四子,三十二年封為壽昌王,正統(tǒng)五年五月壬子去世,年五十八。母親是楚王正妃王氏。
5.洪武二十年三月 壬申皇第二十四孫孟煒生楚王第五子,永樂二年封為崇陽王,正統(tǒng)十二年二月乙亥去世,年六十一。母親是潘氏。
6.洪武二十一年正月 庚辰皇第二十六孫孟爚生楚王第六子,永樂二年封為通山王,正統(tǒng)七年九月乙卯去世,年五十七。母親李氏。
7.洪武二十二年九月 壬午皇第三十孫孟燦生楚王第七子,永樂二年封為通城王,景泰六年十一月壬辰去世,年六十七。母親華氏。
8.洪武二十六年正月 辛亥皇第三十七孫孟炤生楚王第八子,永樂二年封為景陵王,正統(tǒng)十二年十二月乙卯去世,年五十三。無子除封。
9.洪武二十七年二月 癸未皇帝四十一孫孟爟生楚王第九子,永樂二年封為岳陽王,宣德元年五月丙午去世,年三十三。
10.永樂十年十二月 丙寅楚王楨第十子孟炬生,成化十年去世,年六十三。
另外楚王朱楨墓,旁還葬了他的一個妃子程氏。
作為親王的朱楨,正如明制所規(guī)定:歲祿853萬石,甲士萬千,其位僅次于天子,而稱雄一方。從昭陵其氣勢龐大的陵寢建筑看,確不失一代王者之風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