獸體變形紋的主體是不具備某一些動物的整體形狀,只有象征性的獸體殘余的變形,在現(xiàn)實生活中不可能存在的動物。這類紋飾在青銅器上表現(xiàn)的形式有鳥獸合體紋、獸目連紋、獸體變形紋、波曲紋、鱗紋、蕉葉紋、羽翅紋等。
鱗紋:是以龍蛇體軀上的鱗片排列而組成的紋飾,排列的方式有連續(xù)式、重疊式、并列式三種。連續(xù)式是完全相同的鱗片,按縱向交錯排列,可鋪開一個很大的面。重疊式的鱗紋排列方式如魚鱗相疊,也是縱向形式。這兩種鱗紋,都可作為主紋,一般在器物的腹部,上村嶺虢國基地出土的鼎、壺上也飾鱗紋。并列式,有大小相同或大小相間的鱗片橫置作帶狀,也有作二層橫列。這類鱗紋舊稱重環(huán)紋,一般飾在鼎和簋的腹上部,西周地毯王師兌簋,就是這種紋飾。盛行于西周中晚期。
鳥獸合體紋:有一段曲折形的體軀,一端是龍頭,一端是鳥頭,實際生活中沒有這種形式的獸,應(yīng)是圖案結(jié)構(gòu)變形,這種紋飾個別在出現(xiàn)在商末周初
蕉葉紋:是兩獸的體軀作縱向?qū)ΨQ式排列,一端較寬,一端尖銳,作蕉葉的形式。這類紋飾大多施于觚的頸部和鼎的腹部。盛行于商末周初。
波曲紋:舊稱環(huán)帶紋,主體為寬闊的帶狀體軀上下大幅度的彎曲。在波曲的中腰常有一獸目或近似獸頭形的突出物,波峰的中間填以兩頭龍紋、鳥紋、鱗片或其他簡單的線條,為西周中、晚期到春秋早期青銅飪食器和酒器的主要紋飾之一。西周孝王時代的大克鼎,西周宣王時代的頌壺都在腹部及頸部飾波曲紋。春秋晚期齊國的洹子孟姜壺上仍然沿用這類波曲紋。
羽翅紋:作微型的羽翅狀。它的粗端作雷紋盤旋,細(xì)端作尖銳狀,常用多疊的形式整齊排列,在一件青銅器上可有數(shù)千個之多。盛行于春秋晚期到戰(zhàn)國時期。
獸體卷曲紋:每個圖案的個體是一根彎曲的線條,有呈C形和S形的圖案,也有作橫S形的,近乎卷曲回顧的龍,但它不辨首尾。過去也有稱職為蟠虺紋的,實際上蟠虺紋是小蛇,頭尾還是可以分辨的。這種紋飾盛行于春秋戰(zhàn)國之際。
獸目馮連紋:為兩獸的某一些部分相互連接,所接觸之處有一目相連結(jié),其表現(xiàn)形式有兩獸的頭部相接,連接處是目紋。還有兩獸體軀相接,還有邊上廉潔是兩尾相結(jié)的獸目交連紋,與交龍紋的區(qū)別是相連接而不是交纏,并在連續(xù)處有一目。這類紋飾稱窮曲紋或竊曲紋,盛行于西周中、晚期到春秋時代。獸體變形紋是動物體軀組成的各種圖案,暈些動物頭部都省略了,體軀也隨著圖案而變形,成為波曲紋、鱗紋,蕉葉紋,羽翅紋。
青銅器上的獸體變形紋飾
來源:樣子網(wǎng) 瀏覽 3486 次
上一篇:青銅器上幾何紋飾的種類
下一篇:青銅器的鳳鳥紋飾
更多關(guān)于 青銅器上的獸體變形紋飾 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