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至正通寶銅錢是元朝順帝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始鑄。至正通寶銅錢錢面文字:面文“至正通寶”楷書對讀,背有蒙文“寅、卯、巳、午”等,另有漢文記值。面值:小平,折二,折三,折五,折十。
元代至正通寶銅錢鑄造背景
元朝到了順帝統(tǒng)治時期,已經到了元朝末期,統(tǒng)治97年中國的元王朝已病入膏肓,無藥可治。這時順帝的圖治之志早已消失殆盡,整日深居宮中,與嬪妃嬉戲淫樂,不理朝政;為籠絡人心,又時常對宗室貴族、官僚寵臣、寺院廟宇濫行賞賜;由于揮霍無度,加上各地災荒頻起,致使國庫空虛,財力艱維。
順帝遂命罷相有年的中書右丞相脫脫復出,為解決日趨加深的財政危機,采納左司都事武琪和吏部尚書契哲篤更改鈔法之建議,于至正十年(1350年)十一月,成立諸路寶泉都提舉司,發(fā)行“至正交鈔”,規(guī)定新鈔每貫合銅錢千文或“至元通行寶鈔”兩貫。同時又開鑄“至正通寶”銅錢,以實鈔法。由于“每日印造,不可數計”,引起惡性通貨膨脹,民間視交鈔如同廢紙,物價暴漲十倍,出現“米價貴如珠”的局面。
元代的幣制以紙幣為主,稱為交鈔或寶鈔。紙幣的面值較大,不便零散使用,所以有人建議鑄造銅錢。元代鑄造金屬圓錢只有兩次。一次在至大三年(公元1310年),鑄“大元通寶”與“至大通寶”兩種,一枚大元通寶相當于十枚至大通寶。另一次是在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鑄“至正通寶”銅錢。元朝兩次鑄錢時間很短,鑄錢不多,不足市場流通的需要,于是政府不得不規(guī)定“歷代銅錢并用”,新王朝流通前朝銅錢,自秦漢以來歷代皆是,但由政府明令“歷代銅錢并用”,卻是前代和后世都沒有的獨特現象。元朝一些皇帝不鑄流通性銅錢,卻鑄造廟宇錢賞給佛寺。廟宇錢不是法定貨幣,但由于銅錢本身具有的價值以及佛寺?lián)碛刑貦嗟仍颍瑥R宇錢亦在社會上流通。